管理之术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管理之术

企业增长的隐性曲线

发布时间:08月11日

大咖直播.png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企业增长的隐性曲线”。一家公司赖以生存的第一条业务线叫第一曲线,创新业务线叫第二曲线。在这个创新业务当中,其实中间是东非大裂谷,根本跨越不过去,所以需要两条曲线。


一条曲线叫做业务的发展曲线,我把它命名为显性,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什么叫隐性曲线?就是组织。管理系统如果跟不上去,创新业务是跨不过去的。所以在第一和第二曲线当中,中间是差两块踏板的。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1、为什么要研究组织创新

2、企业顶层架构设计

3、经济下行时企业如何飞跃


为什么要研究组织创新


20年前当我们谈到组织创新的时候,仿佛只有头部客户才有这样的体验。但是这几年我出差从南到北,基本上酵母服务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客户,还是小公司,科技公司,还是传统企业。每个人、每个老板都会给我讲,我们要做组织变革,我的公司要升级,我的组织要创新。在以前基本上只有非常Top的公司,才会说,你要不要来做创新?


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企业都要研究组织创新这个课题呢?大家会发现,从美国到欧洲,到中国,全球的企业都在焦虑。有三个形容词,昨天、今天和明天。它的含义是我们商业社会的过去、现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10年的主旋律。


首先看看昨天。


我们知道全球企业的排行榜,就是我们产业的变迁史,从97年到07年,再到2017年,在这20年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产业的变迁。97年在Globe的环境当中,我们流行的有哪些呢?比如说有能源公司,有唯一的科技公司微软,有快消品公司可口可乐,有垄断的电信公司,也有非常著名的制造型企业丰田。这就是我们97年全行业的产业变迁。


07年的时候,它的排名除了微软之外,都是国有的垄断产业。真正的创业黄金时间,到了17年才有所体现。在17年,全球Top10的公司里面,前10家都是民营企业。并且有7家是科技公司。当然很有意思的是微软一直都在。


我们在研究过去的20年,会看到全球的一个趋势。我们所谓的做商业,大势不可逆,这个大势是什么呢?


一是科技越来越重要。


二是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要。


三是有一家公司非常值得研究,就是微软。我的一个课题,研究整个微软在5000亿美金的规模下如何在三年之内完全转型和变革成功。


这些商业变迁的背后,实际上是商业文明的变革。


为什么今天所有的企业都觉得非常焦虑,原因在中国今天的商业,我们的三浪是同时存在的。


第一浪

线下贸易


中国商业第一浪是改革开放40年的第一浪,这一浪叫线下贸易。线下贸易有些典型的特征,叫做信息的不对称,再就是渠道很强势。那个时候所有的传统公司销售怎么做?第一,你有产品;第二,在全国打广告,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三,招全国代理商、经销商。从茅台到五粮液,到飞鹤,到洽洽瓜子都是这么做的。那个年代叫渠道为王。第三个典型特征叫做企业端和消费者的割裂,叫B To C的割裂。


以上是我们贸易的第一浪,这个浪潮是小小的浪花,表现在我们的资本市场。A股,基本上20年上市公司市值在200亿人民币左右。中国商业社会的第一浪,现在依然存在。但是在疫情之下,如果你的生意只有线下,你会变得举步维艰。


第二浪

互联网


中国商业第二浪的浪花稍微大一点,这个叫互联网,也叫在线化。有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核心业务在线,什么叫核心业务在线?产品和服务流的在线。二是我们从产业链最源头、工业链最源头,然后到仓储、物流配送,到卖场,到最后的交易,我们整个闭环都是用全数据链的,我们叫Digital。所谓的数字化中台,你要贯穿你所有业务流闭环的体系。三是跟你的客户应该是永不落幕在线互动。


这就是我们在线化的第二浪。20年的时间,中国竟出现了5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也出现了1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所以这波浪潮更快和更大。



第三浪

智能化商业


中国商业第三浪,是智能化的商业。它有4个核心特征,在线化、网络协同、智能商业、全球化。当然这波疫情使得全球化的进度会有倒退。在这些商业特征的背后,它的文明会从封闭割裂到开放,到利他。所以未来看到的超级平台,它底层的价值观和文化会变成利他的。


以上就是中国的三浪叠加。


在这三种商业当中,大家都是同时并存的。不管是传统的贸易,还是今天的互联网,还是抓到了智能商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头条和抖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浪的企业分别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呢?


第一浪的企业,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品质升级。你可以做成百年老店,这是你的生存机会,但是你要发展恐怕是很难的。


第二浪的企业,在线化的企业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抓到智能商业。


第三浪的企业,今天的头条也好,美团也好,淘宝也好,这些公司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在这个赛道里面,它的竞争格局是Globe,全球化的。比如说我们以云计算来看,第一名是亚马逊,第二名是谷歌,第三名是阿里云。它都是全球化的赛道,挑战也会非常大。就像今天抖音在全球用户已经超过10亿。


这就是我们的三浪叠加。所有的企业都还是焦虑的,就是因为在中国的商业当中,这三种业态是并存的。



高科技的40年发展史里面,大家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为什么公司难以基业常青?因为企业生命周期就和个人一样,从婴儿出生,到青春期,到壮年期,到巅峰期,接下来他会走回路,其实是一个道理。基业难以常青的本质是因为每10年业务都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叫10年一波浪潮。每10年,你的业务会有个大的变革。基业为什么难以常青?是因为你的组织能力跟不上业务的发展。


在高科技40年发展史里面,从硬件hardware的10年,到软件software的10年,到我们PC互联网的10年,到移动互联网的10年,到未来科技赋能于产业的10年。科技是主旋律,你必须要了解。



第二,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客户去哪里了?互联网把客户叫流量,叫用户。我们传统企业,客户就叫客户,他们去哪里了呢?这40年里,原来我们客户在线下门店,后来到了PC互联网,到了电脑里。


为什么客户会跑到电脑里面去呢?我们伟大的微软发明了IE浏览器,windows操作系统,使得我们人机交互变得可能,我们就迎来了蓬勃的PC互联网的10年。然后伟大的苹果发明了智能手机的终端,所以我们就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你会发现,在移动互联网的10年我们从最早的BAT阵营,百度、腾讯、阿里进化到了TMD,我们新崛起的霸主,美团、头条和滴滴出行。最近这两个月,又变成了ATM。A就是阿里巴巴,T就是腾讯,M就是美团。这些都是1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是移动互联网10年三大。


第三,当5G来临的时候,未来我们的科技在哪些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这些大的Technical一定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用户的流向。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客户的变迁史背后就是我们科技的变迁史,我们科技的发展史。一定是科技让客户大量的转移了。


2019年,恐怕最时髦的词叫私域流量,从公域到私域流量来。为什么?因为我们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就没有了。现在为什么所有人都来直播呢?直播代表着新时代的来临。


观点小结


第一个观点,为什么基业难以常青,是因为我们业务发展太快了,变革的太快了,已经变得大家非常不熟悉了。但这个时候,我组织里面的人很难去跟上业务的发展。


第二个观点,流量的变迁,我们客户到底去哪里啦?他从线下跑到互联网,跑到移动端和手机端,跑到社群,跑到直播间。这就是客户的变迁史。但是客户变迁史的背后,实际上是科技的进步史。


第三个观点,未来已来,大势所趋是什么呢?大势所趋恐怕在中国未来的10年是科技要赋能于各个行业。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知道我们今天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在中国商业未来的10年,不确定性恐怕是主旋律。为什么这么讲?这段时间大家恐怕都非常的焦虑,那么多人口失业。从旅游业开始,到第三服务业,到餐饮,到外贸,好像每个行业都不太行。这个正在巨变的时代,好像我们自己都不太熟悉了。


我们来看看到底哪些变化。


第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尤其中美关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一些底层结构,这个很重要。


第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很多大的行业,比如地产,金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技术的迭代和发展,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就像疫情,在线买菜居然就变成了十多亿人民的生活习惯。


第四,人口红利,中国已经没有了。早些年很多人拿一块地,批一个金融牌照,买一个矿,就可以发财,这叫资源的红利或者干基建。但是未来资源红利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未来的商业会变成什么样的业态?疫情这个事件是加快了C to  S to B的进程。C是消费者customer,S是中间平台,B是企业。以往企业卖东西的时候会通过很多中间商。一般来说每个产业都会有5到6个,全国代理、总代理、省级代理、区域代理,都会是这样一个业态。但是在未来,更多的企业是通过直播的方式,或者自己私域流量的建立,通过超级平台(原来5到6个中介,就变成了超级平台)。什么叫super的平台呢?Platform。类似于像抖音,淘宝,阿里,腾讯,B站,快手无处不在。企业可以通过这样的超级平台直接去卖东西,这就是C to  S to B的进度,大大加快了这个进度。


在未来中国的商业会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C to  S to B的进度,大大的加快。


第二个特征,全球化的进度,虽然疫情导致全球化进度受阻,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定是不可逆的。


第三个特征,大网络协同。小到部门内部的协同,再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前线作战部队、销售团队、业务团队跟中后台支持部门的协同,集团corporate跟分公司的协同,还有公司内部和整个外部生态的协同。供应的组建、超级平台的链接,超级经销商的链接。


什么叫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你的业务要变化;第二,整个人力资源系统要变化;第三,贯穿于你业务始终的数据中台,这个叫业务创新。我相信这个主旋律在中国未来的10年会成为中国商业的主旋律。


组织是什么概念?组织是载体,两个人以上的载体叫组织。所以组织可以是一个小分队,一个部门,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都叫组织。在我的课程里面或者在我的学科里面,组织通常指的是一家企业。


我们战略决策的第一步,更是我们组织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大家知道组织创新恐怕是现在经济下行当中,我们每个企业飞跃的大智慧,也是我们每个个人飞跃的大智慧。


现在经济下行肯定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不容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如何去做组织创新?


第一句话,小企业研究业务,大企业研究组织。这句话怎么理解?这么多年,跟我探讨业务最多的老板是小老板,基本上跟我探讨组织的,都是百亿、千亿以上公司董事长。一家公司的企业只有研究组织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从小变大,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第二句话,你会发现在我们每一波浪潮的更改当中,组织能力跟不上业务的发展是我们永恒的问题,非常难。


第三句话,我们突然发现在做变革的时候,组织能力总是优先于业务能力,领导力优先于组织能力。


那为什么讲领导力又优先组织能力呢?因为一个组织就是由很多个人组成,很多管理者组成,你说每个管理者都没有领导力,这个时候组织怎么会有组织能力呢?我们在讲一个组织变革的时候,首先管理能力要上去,然后你公司的组织能力就上去了。之后你的业务能力就达到了你创新业务的能力了。



企业顶层架构设计


组织创新体系有很多工具和方法,它是一个完整的企业顶层架构设计。


第一,我们一家公司赖以生存的第一条业务线叫第一曲线,创新业务线叫第二曲线。在这个创新业务当中,其实中间是东非大裂谷,根本跨越不过去,所以需要两条曲线。一条曲线叫做业务的发展曲线,我把它命名为显性,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什么叫隐性曲线?就是组织。那我的管理系统如果跟不上去,其实我的创新业务是跨不过去的。所以大家知道,在第一和第二曲线当中,中间是差两块踏板的。


我们的数据统计,一家公司要超过100亿美金的市值,必须有两条大的曲线以上。如果超过1000亿美元市值,必须有四条大的业务曲线以上,这是个规律。但是这个业务曲线并不重要,这些年很多人学阿里、学华为,都没有学好的。为什么?因为业务本身有时代的烙印,有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老板的风格,不同的文化,你很难全复制。但是真正可以复制,大家真正要去研究的是同样一批阿里巴巴的人,最早都是做销售的,他们为什么后来会做金融呢?会做大数据,会做云计算呢?同样一个马云,他为什么会做所有的业务呢?这才是大家要去研究的叫组织的力量。


正是因为我们有组织建设创新这套体系,所以在不同业务发展的时候,都能接得住。如果没有一套组织的创新体系,当我的业务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我是跟不上的。大家知道,我只研究隐性曲线,因为只有隐性曲线是一家公司可以复制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公司的第二个顶层架构设计。


在复盘这三千多家公司以后,我发现企业的生命周期,就分四个象限。第一个象限叫创业公司0到1;第二个象限叫快速成长期;第三个象限叫成熟期;第四个象限叫巅峰期。


在四个阶段里面,我们的治理架构、人才梯队该怎么建?我们的文化体系该怎么建?我们的战略侧重点是什么?我们HR的定位、分别重心又是什么?它是有规律的。很多大型企业里面的创业公司,或者创新业务,或者孵化业务,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大公司的创新业务或者0到1的创业公司,它实际上属于第一象限。但是它非要用大型公司第四象限的方式去管理和创新业务,所以肯定会死。


你一定要辨别,你的企业在哪个阶段?这个阶段,战略要做什么,HR要做什么,文化要做什么,人才梯队要做什么,你的组织架构应该怎么搭建。这就是我们认为所谓组织的共性,这个很重要。


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研究那么多公司会发现,组织建设好的凤毛麟角,1%都不到?因为它有四大断裂。我们有没有发现,管理者也好,老板也好,经常会抱怨说,为什么员工没有我那么勤奋呢?为什么我是公司最晚一个下班的人呢?因为他不明白,公司不能代表员工,这叫第一大断裂。第二个,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关心业务,不关心人。第三个,我们经常会关心局部,但是一叶障目,忘记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忘记了远方的愿景,我们也会发现现在和未来的断裂。


举个例子,我们培养现在所有的干部都是按照现在的能力在培养,但是每个老板会告诉我说,未来3年到5年,我的业务是要飞跃的。请问如果你不按照未来的能力去培养我们的团队,那你的团队现在只能做10亿,你未来3年的目标要做50亿,他怎么可能会做得到呢?所以大家理解什么叫组织能力优先于业务能力。只有你的人具备了做50亿的能力,你的业务才能够真正做到50亿。这就是我们组织建设的四大难题。


然后我们讲企业该怎么打天下呢?创新体系该怎么搭建呢?我的头部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我的腰部是什么呢?左边是战略,右边是s组织架构。战略决定你做什么,不做什么,组织架构决定你排兵布阵,用谁不用谁。你的集团战略如何转化成为子战略,如何转化成为部门的目标,然后转化成为团队的目标,如何转化成为你个人的目标,这叫营业目标。这个目标落地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的一套执行体系,怎么样的一套盈利体系,能够保障它的执行力是不能够偏差的,这是我们业务落地的三套体系。


我们再来看人力资源体系,当我明确业务战略、今年的目标,每个部门的目标,个人的目标,方法策略的时候,这时候我应该配套选择我的排兵布阵,到底今年这个战役,我派谁上,谁不上,谁是我的十大元帅,谁是我的十大将军呢?这就叫排兵布阵,叫组织架构。


有了架构之后,我们要去研究这个架构里面核心的岗位是哪些人?这些人的胜任力。大家都知道,胜任力50%是我的业务能力,50%是面对未来战略挑战能力的get,叫潜力。有了这两个东西之后,我们精准的围绕着我们核心的胜任力去开展人力资源所谓的模块化。招聘,培养,考核,激励。这套体系是我们一套完整的组织创新的体系。


比如说我今年定了10个亿的销售目标,我怎么样做到呢?我需要有一套业务的营运体系。业务运营体系的123都是业务老大做。第一,你要找到业务的切入点;第二,你要找到业务的策略,包括产品策略是什么,营销策略是什么,你的会员运营策略是什么,你marketing策略是什么。第三,有了业务策略够不够?不够,你需要人去完成。这时候你应该有团队策略,比如说围绕你的业务,团队怎么搭建呢?团队怎么培养呢?团队怎么考核呢?第四,营运保障系统,就是所谓公司的大中台,小业务前台,大中台,这个是我们老板要做的事情。这一套体系才能保证我们的业务可以落地。


这样够不够?还不够,我需要有一套绩效保障制度。怎么样从集团corporate目标一直往下保障呢?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体系是业务的追踪体系,怎么建立周为单位,月为单位,季度、半年度、年度的review制度,才能保证我绩效的落地。这个是我们落地保障制度。


经济下行时企业如何飞跃


经济下行,企业如何飞跃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经济下行,不是第一次发生的事儿,在历史中发生过很多次。比如说在日本,70年代日本爆发了石油危机,80年代日本发生了日元升值的危机,倒下了一大批日本企业。但这个时候,有一家公司一飞冲天,变成了世界五百强,这家公司就是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


我们来看一下80年代的香港,地产崩盘,很多地产商业都破产,还有人跳楼。这个时候李嘉诚先生通过避险和抄底一飞冲天,他的长江和记实业集团,在世界五百强当中,去年名列352位。


我们来看2000年,当时孙正义在中国投了无数个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是他投入的最小的一家,只投了2000万美金。当时有made in china,有中国化工网、中国纺织网,globe sources,8848,还有慧聪网,一大堆公司。但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绝大部分都挂了。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巴巴崛起了。


在过去的10年,移动互联网造过的泡沫太多了。每个业务在中国变为风口,三年之内这个赛道99%的企业都会死掉,无一例外。像现在的在线教育,又没留下几家了。我刚刚离开阿里的时候,流行团购,5000家打到5家,5家打到最后大众和美团2家,最后1家。团购流行完,流行社区O2O。做完之后流行共享经济,我们从共享汽车到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到共享充电宝,什么都共享,最后一地鸡毛。


共享做完,我们流行虚拟现实、VR,然后流行人工智能,区块链。在这样的过程,美团冉冉而起,头条、抖音去年超过了750亿美金,今年应该能破1000亿。


疫情之下,很多行业例如现在看到的餐饮,旅游,外贸行业,非常大的经济下滑。但反过来讲,依然有机会。哪些机会起来了呢?


第一,在线,比如说钉钉躺赢,2亿用户;比如说腾讯躺赢,王者荣耀这个游戏1月份营收就创造了历史新高;抖音、百度都是躺赢,在线平台躺赢。


第二,教育,为什么?上不了课,都只能在线网课。


第三,特殊医疗,医疗行业。


大家看到,在每次历史的经济下行过来的过程中,总有一波人沉下去,一波人飞跃了。所以告诉大家,不要害怕,经济下行是常态。它就是抛物线,不是上行,就是下行。但我们为什么这么恐惧?是因为我们缺少下行的经验。


经济下行是非常残酷,对很多行业来说是至暗的时刻,但我觉得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不应该成为我们可以消极悲观的理由。


经济下行,少数掌握经济下行发展规律的企业,刚好是我们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是可以飞跃的。企业在应对疫情的时候,我们的公司在业务上有三大策略。


第一大策略,老业务应该转型。


第二大策略,大家一定要做创新业务,


第三大策略,萧条、经济下行的时候,恐怕是我们企业唯一能够降低成本的机会。比如说最近的办公室租赁降低了很多,人工成本,工资也降低了,很多材料也降低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