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术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管理之术

新冠疫情下的财富管理

发布时间:08月25日

大咖直播.png

以下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这次新冠疫情,如果放到历史长河当中,只是一个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


以色列未来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的《未来简史》在前些年比较流行。他在书中开篇就非常乐观的预计,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成功的消灭了饥荒、瘟疫和战争。所以面向下一个100年,到22世纪的时候,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他提了三个方向的预测,叫天天快乐、长生不死,化身为神。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好多人可能觉得希瓦尔·赫拉里太过乐观,原来有人讲,在有地球这几十亿年的历史当中,细菌和病毒才是这个星球的统治者。有人讲过,两个人接吻,瞬间就产生8000万个细菌在交流,所以会有夫妻相。把瘟疫的历史放在财富管理角度,我觉得瘟疫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每个国家的财富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最重要的财富——人。


在中国历史上,起码有两个朝代是灭亡于瘟疫。首先是非常有名的汉朝,东汉末年的一场瘟疫,让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齐名的建安七子死掉了4个人。第二场很有名的是最近这段时间,很多人又翻出来一部七年前的电影叫《大明劫》,冯远征主演的,讲述了1642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兵部尚书、大将军、孙传庭跟李自成在山西潼关决战的过程。这里面非常鲜明的给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如何运用隔离治疗瘟疫的过程,但也很无奈的再现了明朝如何灭亡于鼠疫的。


历史进入到离我们最近的最后一个王朝,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瘟疫,中国的人口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增长了4倍,从1亿增长到4亿,但是满洲入关以后,满清王室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跟天花脱离不了关系。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顺治的母亲,就是康熙的奶奶,孝庄皇后听了洋教士汤若望的建议,选了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因他出过花,已经有免疫能力。这样一场有抗体的继承人选拔当中,康熙皇帝脱颖而出。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瘟疫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像一场蝴蝶效应到完美风暴。它的社会传播机制和孔飞力教授所写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非常相似。当时是开始流传于杭州,传言和尚、道士、理发匠、工匠如果拿了你一根头发,施加妖术之后,你的魂儿就会被他给偷走,甚至被遥控。这个妖术造成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大恐慌。当时的国民性传播跟今天我们一度害怕湖北人,害怕武汉来的人,害怕鄂A的车牌,是有很强的相似性。


从金融市场来看,这次新冠疫情无疑是一次非常典型的黑天鹅事件。现在为止,它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0%左右。这是在本世纪第三次出现这样的操作,前两次是2001年的911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当然我们也看到政策一公布,市场是剧烈的波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跳升回落,美元显著走弱,离岸人民币已经到了6.92,黄金价格在上涨。


去年底到今年初,很多券商、研究人员的年度预测可能都已经在失效。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体控制人口流动是必然的。东京奥运会还能不能顺利举办,毫无疑问是存疑的,现在全球市场的焦点是在于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初步遏制之后,在其他地方的扩散。比如说东亚、欧洲,还有中东,如果累计人数破万人的话,影响是蛮大的。我们知道很多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弱于中国的,控制疫情的难度也是非常大。所以在金融层面,疫情扩散导致市场产生全球衰退和通缩的预期。海外市场在大幅下挫,恐慌指数、VIX指数都突破了40%。这样一个情况下,确实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财富管理以及财富管理因应之策显得非常重要。


孔飞力在《叫魂》里面说,我们不能预见未来,然而构成未来的种种条件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只是他们似乎都被加上了密码,使我们没有密码本的情况下,很难解读。塔勒布这本《黑天鹅》里面也写了“不可预测,只能适应”。这段疫情发生以来,应该说金融市场的心理也经过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直观的感受,如果对比2003年非典以前股市的走势,我们只能说股市依然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更是社会心态的显微镜。进入5G时代,万物互联,交通更加便利之后,疫情给市场信心和市场情绪带来的影响,在今天是显现的更加直接、短平快。


湖北作家方方那句名言,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对抗落下来这个大山的经济支柱毫无疑问就是财富管理。疫情之下,我个人认为中国居民家庭的资本配置受这次疫情的影响会明显出现五个方面特征。对流动性的需求阶段性、短时间的增加,风险偏好的下降,家庭资产配置的保守化,还有家庭杠杆从当务之急的稳杠杆到下一步的降杠杆。整个金融理财行为,包括消费行为,进一步线上化。一个家庭“宅”,女主人网购,小朋友在线上课,男主人在线办公,老人在线诊疗,应该说宅经济的到家和在家业务现在确实处在一个风口。即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企业也好,家庭也罢,杠杆面临着进一步结构审视。资产负债表的修正,就是大家更谨慎的去进行负债加杠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形,就是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甚至人力资本的国际化,也许在疫情平复之后会加速。当然这取决于海外疫情和国内疫情的对比。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过去这些年我们投资理财、财富管理的“锚”,是从最早朴素的,跑赢通胀。中国银行业理财元年是2004年,那一年光大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也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飞人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当年有一份报纸,南方报业集团创刊的理财周报的发刊词,旗帜鲜明的提出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第二句口号叫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16年下来,每个家庭、中国老百姓感同身受,统计局的数也许不那么具有参考价值。大家慢慢发现,理财的目标,除了跑赢CPI,还有GDP,在GDP之上还有M2。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教授去年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说在过去18年当中,中国大部分人跑赢M2,跑赢名义GDP增速有一个躺赢的办法。大家注意我说的定语,在中西部省会级计划单列城市核心地端,以首付不高于50%,按揭投资住宅。加了这么多定语,如何跑赢M2,我想结论是不言而喻了。

在这次疫情之前,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资管新规。这一轮金融去杠杆、货币紧平衡过程当中,趋势显现的非常清楚,财富管理的收益之“锚”正在变化。即使就房子而言,它的“锚”也在变化。我们看到房价大幅度跑赢M2,也看到它在最近这两年勉强陪跑GDP。我个人觉得也许在未来,它也就是伴随CPI,当然CPI如何走,取决于很多变量。


疫情期间,有一个站在房地产行业的机构,对5000多个家庭做了一个调查,结论是56%的家庭打算疫情之后立马换房,这个数据对房地产行业绝对是一个强心剂。


这几天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安家》。孙俪所演的链家店的店长有一句话,“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但是现实,特别是经过这次疫情,我认为整个居民的购房需求未必如数据以及像《安家》这部热播剧所言,尽管货币宽松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楼市很难出现某些专家所说的疫情后明显的一波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第一方面是需求方的资产负债表,个人和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这次疫情会影响大量的行业就业,一定会导致家庭资产配置的保守化;第二方面从新开工,一手房市场的供应方来说,开发商基于资金压力的降价行为是普遍化的,恒大已经开了一枪,而且有陆续的跟进者。第三方面就是现在的政策对家庭加杠杆的购房,对一套二套的认定,对楼市的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其实并没有明确放松的信号。


这次疫情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对年轻一代月光族储蓄观念的冲击。


前些年日本媒体有一个热门话题,叫日本的团块时代。什么叫团块时代呢?就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45年之后出生,他们年轻的时候赶上日本在战后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所以这些人普遍进入了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有资产。但是这些人在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经济长期不景气,大量的人在50岁的时候遭遇了裁员。现在这群人进入了老年,只能保障日常开销的基本养老金和并不充裕的存款。日本NHK电视台专门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团块时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后来还有一本纪实录的书,叫《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我觉得养老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事情。今天一些年轻的小伙伴,特别是95后们,过去你们也许习惯了“一入花呗深入海,从此工资是路人”。那么经过这次疫情,你要考虑自己的现金负债表,同时你还要考虑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更重要的要回归到祖先留下来的非常朴素的财富管理的真理,中国儒家典籍《大学》里面有“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后面有半句叫“则财恒足”,财富永恒满足,通俗翻译就是“你就实现财务自由了”。这也是这次疫情,值得年轻的小伙伴们去反思的一个问题。


我这些年在商业银行私人部门工作,看到了2018年之后,市场上大量出现的是信托公司等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包装的面向各类消费金融平台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每当遇到,我的内心就非常纠结。当然我也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尤姆斯讲过的,高利贷是穷人的福利,有需求的地方就应该有供给。但是我觉得老祖宗“量入为出”的这种观念,需要今天的一些年轻人重新把它捡起来,特别经过这次疫情之后。


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这次疫情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有更重要的结论,风险需要下降,但是保障需要提升。这个保障,如果简单概括来说,中产以上的家庭应该标配保险,高净值以上的家庭,一定要标配信托。


岳南先生写的史诗级著作《南渡北归》,描述了1937年之后,民国这些学术大师们的家庭生活和人生命运。北京大学前校长胡适先生,从新文化运动到后来,一直坚持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非常可贵。但是我在这书里也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理财大师。早在90年前上海的申报,类似于今天上海的新民晚报。胡适先生发表文章,干什么呢?用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卖保险,虽然穿越岁月90年,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说保险的意义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能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是现代人”。读完这段话,我真的非常感慨,90年过去了,我们自己身边又有多少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这次疫情落到每个家庭头上的这一座山,更加深刻的启示我们,每个家庭的财富管理都应该做到稳健、旷达、慈爱。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身后的安排,那就是信托。


在《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里头,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家族信托案例。它发生在北京大学两任校长之间,即胡适先生跟他的前任(北大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之间。这两人在1949年之后,陆陆续续到了台湾。在1961年的时候,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当时已经75岁了,晚年丧偶,然后打算续弦,再娶一位比他要年轻20多岁的女士。这个女士当时53岁,号称是一个在台北交际花式的人物,叫徐贤乐。当时这段恋情爆发之后,上至蒋介石、宋美龄,下至媒体记者,纷纷劝谏蒋校长,千万不要去娶这个半老徐娘。作为蒋梦麟的好友胡适也给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首先是告诉他,你最好不要跟她结婚。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一定要做好婚前财产的规划。胡适的建议就是在婚前一定要设立家族信托,并且做好公示安排。这个家族信托要分为三份,就是信托的受益权,简单来说就是留好子女的,顾好自个儿的,不亏后妻的,这个后妻就是徐小姐。但是大头,非常重要的是蒋梦麟要Trust foundation,要委托专业人士担任信托金董事。但是很可惜,蒋梦麟没有听进去胡适的话,后来证明他晚年这段婚姻是他的一场人生悲剧,受此打击,蒋校长在二次离婚后不久就郁郁寡欢,辞别人世。


即使没有这次疫情,蒋梦麟这样的家庭结构,在今天我们的周围,上一代人当中也在出现。过去我们做私人银行,把这种家庭结构叫复杂姻亲关系家庭。其实它的出现和疫情没有关系。


2019年要姚晨和倪大红主演的《都挺好》,有人说它几乎带动了苏州房价。这部电视剧非常深刻的把今天中国家庭的财富管理两大需求做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就是理财的苦恼和传承的焦虑。


这个剧里的主角,苏大强作天作地作儿女,碰到了他的老伙伴老聂。他跟老聂探讨的时候,老聂告诉他,“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爱理财,财爱理你”。受老聂的启发,苏大强躲在自己房间,用手机投资了富豪理财P2P,当然最后是血本无归。首先这种行为也非常生动的揭示了这几年家庭理财的习惯,从网点到网上,从街上到线上。我看到一些银行的内部数据,我想跟大家在一线碰到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这些在传统银行网点能够看到的客户,已经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老。


《都挺好》里面讲的实际上是都不好,因为这两个痛点都不好,理财的恐慌和传承的焦虑。苏大强在他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爆发之前立下了遗嘱,要解决他的身后事,他的理财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理财的恐慌来说,这是今天中国家庭资产配置范式扭曲所带来的。我们做理财,经常会碰到来自于ASP、CSP教科书上的说法,就是家庭资产配置的理想模式,还有四象限,金字塔。这些对每个家庭都有绝对的借鉴意义,但都不能绝对的照搬。所谓绝对的借鉴,就像金字塔一样,每个家庭如果想做到稳健、旷达、慈爱,应该有自己坚持的金字塔的塔基,流动性资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安全性资产。然后在满足这两者的情况下,再去追求塔尖的收益性可能高,但是风险也在加大的资产。实际上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从塔基来说,它不是流动性资产,是房子,是六个钱包,祖孙三代月供加首付,养一套、两套一二线城市的房产。即使在房产之上,家庭可投资资产结构也绝不是这样一个均衡分布。


我们看到大量的家庭,如果用形状来对比的话,有可能它是扭曲的大裤衩,也有可能是纤细的小蛮腰。


举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去年夏天我在北京金融街遇到一对东北来的大爷大妈。原因是因为他们投资的某个知名P2P平台发生了跑路、暴雷,他们俩要找监管部门维权,当然他是跟着一群人来的。我就问他们,你到底投资了多少钱?大爷告诉我说投了200多万,半生积蓄,全家资产,全部倾囊而入。我说为什么要投这么多呢?他说投的不是一个。老两口也上了很多理财课。东北这几年重工业主要靠烧烤,轻工业主要靠直播,我们有时间录点西瓜视频,打赏赚钱,同时业余就把财给理了,投了20多个P2P。我说那结局怎么样呢?结局是我们现在老两口活跃在十几个维权的群里。这个就反映出我们资产配置的扭曲,是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篮子放在一个车上,或者连鸡蛋带鸡窝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相应的集中度风险确实非常高的。


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美联储副主席的约翰·艾尔特。提出来一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属于监管有效,监管栅栏原则落实到位。各种金融产品按照大类资产风险分层来讲,风险之间是可以有一个隔离的,风险的爆发是遵循着从倒金字塔塔基到塔尖这样一个过程。我按照他的理论,把中国金融理财产品、泛理财产品也做了一个排列。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由于过去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的野蛮成长和大资管的繁荣,今天中国的理财产品已经呈现出风险并联、串联交叉感染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我们听到很多资管复杂结构设计,所谓明股实债加杠杆,通道包装不透明,导致的结果就是网友们所讲的,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炒股,屌丝死于P2P,小白死于传销。我觉得还需要再补充,机构死于刚性兑付。


这样一个状况与我们大资管格局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看到去年招商银行和贝恩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即使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资产结构当中,固定收益产品占比也是非常高的。除了高净值人群之外,全社会整个资产结构当中,可能除房产之外,固收占比一直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这也是2008年上一轮金融危机导致的一种必然,是我们自己这些年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的惯性,就是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之后,依靠4万亿迅速走出经济低迷之后,我们的这种发展路径带来财富管理固定收益主导,其他产品发展相对比较弱小的格局。同时,就家庭资产结构来讲,财富获得感主要来自于房产。


到了2020年,随着资管新规,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我认为这种惯性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经常说高手在民间,前年我就听到有智慧的网友总结,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存在四大谎言。第一是房价要跌,第二是股市要涨,第三是他还爱你,第四是贾跃亭明天回国。我觉得这四大谎言其实都是不对的。


倒着说,贾跃亭回国不回国,我并不知道,但是我认为个别的商业伦理不能代替对企业家群体的投资和经营成败的判断,也许他可以回来,有一天像史玉柱先生那样,王者归来,败吾求存。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下,我觉得每个人对困境当中,寒冬中的民营企业,都应该给予温情和鼓励。第三个谎言,他还爱不爱你,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要去爱他,特别是今天年轻的小伙伴们,90后、95后小朋友们,还是要相信爱情,追求美好。关于房价和股市,这次疫情也会用后续的故事告诉我们,谎言也许真的要反过来听,因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也不会跌到海里去。对于股市,我们要知道风险都是涨出来的,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在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产品的筛选,资产配置、风险控制和客户体验,这四大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和冲击,我个人有一个简短的结论。涉及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首先它会带来家庭资产再配置,金融资产的占比会提升,房子与钞票也许在这次疫情之后就会出现彼此消长的关系,当然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取决于我们的政策,是否会坚持原有的这种定力。


第二个方面,低利率与资产荒,应该说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社会利率走低,恶性通货膨胀当然是除外。就今天的国内资产管理大环境下,在经过这次疫情和前两年的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显而易见一个迫切问题,就是非标理财面临着一个供应、出路与替代的问题。资产荒,也就是说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短缺,在眼下和很快的未来就会出现。


第三个方面,也是非常确定的结论,权益投资是相对可期的,这里面,我想多说两句,就是关于固定收益产品和净值浮动,就是权益投资产品,证券投资产品的风险辨别。


这次疫情给很多人的启示,包括很多人也讲保重身体是第一位,中国人老话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实就财富管理来说,我认为本金安全永远是财富管理每个理财投资者必须要关心的首要问题。我们即使在最专业的金融行业,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也经常说,要留在游戏当中,别出局,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要留住你的青山。


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洗礼之后,我们的投资人、广大的民众如果要理财,应该理智的区分两种风险。一种风险就是净值浮动收益产品带来了短期价格波动的风险;另外一种风险,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了保本保收益,没有风险,但是它一旦发生风险,它的风险是什么呢?是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是今天的中国投资人一定要特别去关注。因为前者价格波动的风险,只会让你短期之内没柴烧,而后者,本金永久丧失,就会让你彻底青山不在,只不过由于过去这些年,大资管市场发展的路径,银行理财、信托、P2P基本上走的是一个产品固定预期收益率,机构之间价格战,客户逐利。然后整个体系刚性兑付、自我强化的过程。它往往导致我们过于关注短期净值波动的风险,而忽略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这是今天的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特别是广大客户面临一个非常需要去警醒的问题。相信通过这次疫情的冲击,在很多可以预期的行业和企业发生问题之后,理财固收的刚兑信仰会进一步的被打破。


第四个方面,资产配置国际化,高净值家庭海外保险、房产,包括海外信托架构和海外股权,包括一级股权和公开市场投资,下一步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需求。


在客户四大需求之外,从跟客户密切相关的财富服务管理方式来说,买方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我过去曾经原创过一个段子,是说“资产管理是药材,财富管理是药方,私人银行是御医”。实际上在过去这些年,所有财富管理机构基本上主要的业务是卖药材的过程,我们药方的价值、御医作用、医生的医德医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今天一个新的周期,和疫情冲击下的财富管理在理性过程当中,财富管理的买方经济将会遵循1.0、2.0、3.0同步叠加往前发展这样一个路径。1.0就是从卖产品向出方案,2.0是从出方案  到做配置,3.0是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这个过程当中,广大老百姓、家庭、各个层次的成功人士,你所面临的财富管理服务将会有新的方式和方法来体现。比如智能投顾,比如线下理财师投资顾问,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整体而言,这个过程当中将是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关于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从网点到网上,从街上到线上,应该说中国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有它自己非常独特的背景,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增量型快速增长的市场,有独特的客户和资本市场的结构特点,有些背景在前面我已经略有交待。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财富管理行业是一次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大考,这个大考,我们已经看得出来,得分最高的应该是银行和券商。


前几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敏教授在线上接受访问,他说这次疫情给他感受最深的一个财富管理行业是券商,全国有1.2万多家券商网点全部是无人值守,但是也是在无人值守的一个多月之内,证券市场交易量创造了2018年以来的新高。而且我们还有天量的基金在发行,当然主渠道是银行和券商。


2月18号,时隔一年之后,明星基金管理人陈光明先生的睿远均衡价值,是一个封闭三年期的混合型公募基金,在当天募资1224亿,创造了中国基金行业的历史记录。我记得上次上千亿还是在2007年、2008年那轮牛市当中,当年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当时主要是银行的代销渠道,募集规模1000亿以上。那会儿也是在实行配售,当时我在中国银行总行,很多失散多年的亲朋好友纷纷联系,求能够买一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基金。


过去这些年,我们自己经常交流说,可能在有生之年很难再见到这样的天量,没有想到的是恰恰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2月中旬,我们看到了打破记录的一次天量。当然陈光明也很聪明,他只选择了要60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最后整个配售比例只有不到5%。


这个案例有很多的启示,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国的银行和券商财富管理条线的数字化程度,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而且这样一个数字化转型,也已经引发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反应。


这个社会反应,很明显就是2019年高考的时候,著名的两财一贸录取分数线一直是高过985,比肩985名校的两财一贸,就是著名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但却在各个省市录取分数线都降温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银行、券商如果再招财经类毕业生,即使是硕士,也是从非常detail的基层开始做起。如果你是学信息科技专业的,你可以直接到总部和总行从事研发工作。


另外一个数据可以佐证,2019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半年报显示,校园招聘入职大学生1/3以上都是信息科技专业的毕业生,这是我们非常直观的体验。


另外,我们也看到这次信托财富管理条线,还有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以诺亚财富为代表的私募性质的财富管理公司。它的交易场景相对是滞后的,所以受冲击也是比较大的。当然这里面并不是说它服务模式不再有价值,只是说在它的服务和平台运营架构当中缺乏数字化的设计,所以我们也看到诺亚从汪静波女士带头,整个高管团队开始主动降薪的措施,祝愿他们能够挺过这次危机。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我们看到保险公司,多数保险公司都是倚重线下人海战术。当然这次疫情会成为一个全渠道模式转型的契机。如果从历史经验对比来看,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非典疫情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暴露了保障型保险爆发的苗头。当年很多保险公司类似产品的同比增速都在100%以上。当然,从保险行业来说,特别是倚重线下人海战术代理人模式这样德保县公司来说,1、2月份特别是2、3月份保费收入会有非常大的冲击。从正面来说,新冠疫情的发展,也在大幅度提升国民的健康保障意识。相信在疫情过后,健康险也会成为一大风口。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就是2019年纷纷开业,2020年已经陆续进入展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这是今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非常大的变化。前面已经给大家看到数据,如果我们看现在国内的主要银行客户管理资产结构的话,占比最大的应该是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


在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及后来资管新规配套的《商业银行理财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制订之后,银行理财已经开启了一场全面转型过程。这个过程一定在重塑理财的契约关系。所谓契约关系,就是过去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的自营业务,下一步将会变成代销关系。法律上契约关系重构本质上就具有破除刚兑或者降低信用背书的味道。如果通俗来讲,对一个不那么专业的人士来讲,ICBC工商银行宇宙行,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你要给他讲工银瑞信可能就差了一点意思,你再跟他讲工银理财,他就打一个问号了,毫无疑问,银行理财今年面临这样一个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也孕育着很强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全面线上化,以及整个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格局的再造。这个再造就是按照现有的监管规则,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步,宇宙行也许会代销招商银行招银理财的子公司产品。招行银行又有可能代销建银理财的产品。第二步看到券商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代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第三步也许还可以通过支付宝,通过微信,通过北京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这样的平台去认购我们所代销的商业银行子公司的产品。到这样的境界,它就是过去整个行业格局一个非常颠覆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也能明显感受到,从资管新规配套补丁和实施细则约定来看,特别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银行理财产品的起点已经从5万降到1万,现在子公司又要降到1块钱,基本上所有技术和参数标准都在比照公募基金,而且监管当局,也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给予了更多的肯定。


《雷神Thor》的漫画,非常形象的解释了,过去如果你要买理财,首次你会需要网点面签,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你在子公司将不再有这个环节,一切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我相信如果这一步打开,再加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经此一疫之后,银行将彻底成为一种服务,而不再是一个场所。这是关于财富管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需要你全渠道的模式和全媒体多元化交付的服务体系,分别用7x24小时的方式去丰富线上选择,便利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当然这次疫情可能对线下私募类的财富管理行业冲击是最大的。比如像信托和三方理财,其实信托还好,它毕竟是持牌金融机构,而且它的产品发行、相应的运营,可能在它合规代销渠道和自销渠道、电子化也有一定的进展。但不得不说监管,特别是银监会过去这些年对信托线上销售给予的政策推动是不够的,这也会导致信托在这次疫情当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话题转换回来,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全渠道模式转型和全媒体多元化交付服务,可能是一个行业的共识。我们以后一定要全方位的赋能理财师,用数字化的方式展业。但它并不意味着人就不再重要了,财富管理以人为本,依人为本,依靠客户对理财师和平台的长期信任,依然是最最重要的的事情。财富管理所带来的有温度的服务,有深度的方案,和有广度的资产配置,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业转型和客户资产配置转向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这四个字在中国这些年已经叫的不是那么响亮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前年画的一个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产品图谱,把1998年出现封闭式基金,2001年出现公募开放式基金,2004年银行理财,整个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各类理财产品的历史,做了一个很生动的总结。


回望历史,我们非常清晰的看到,中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大资管、大财富管理行业,是如何修炼成了保本理财的过渡,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刚性兑付的信仰。这个过程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来讲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因为机构刚性兑付,产品价格战、客户逐利是一种恶性循环,这个过程导致平台和理财师的价值迷失。现在新的转型,需要我们自己包括所有的理财人,重新审视价值投资的光辉。


从专业人士角度来讲,长期投资毫无疑问是财富管理简单、有效、笨但也是聪明的办法。这个是2019年全球股市、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汇率和中国A股主要的指数走势。我觉得方向和转向的信号,往往是隐藏在不经意之间的。比如2019年,在很多人惊叹于刚性兑付不在,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债券违约暴露,股票质押暴仓,和P2P跑路暴雷背后所带来的财富洗劫和行业洗牌的同时,2019年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理财产品辉煌之年,就是公募基金,2019年全市场所有基金算起来,55%的公募基金收益率都超过了10%,我相信它跑赢了信托。而权益类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是39.61%,这是万德数据。


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在整个2019年基金发行了1048只。继2007年的牛市之后,股票型基金再次站上了3万亿规模,但是它恰恰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个信号。除此之外,2019年是一个基金收益的大年,整个基金行业所有基金算出来,给投资人赚了11700多亿。但在这样一个赚钱的背景下,出现了股票基金净赎回。用媒体的话来说,如果我们看数据,不管是看2019年,还是看2019年之前的从2001年到2018年,你折算成年化增长率,股票型基金收益率都是跑赢信托的,但是基民(基金投资人)获得感和幸福感并不是那么强,原因在哪里?毫无疑问,是我们持有方式、交易方式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年底证监会开始推基金投顾的模式。


当然,我想强调的是财富管理是陪伴一生的长跑,对很多投资人来说,长期投资是价值投资的不二法则。因为只有长期投资,才有可能让你分享到两个东西,第一是富利的时间价值,第二是优秀的投资品种成长价值。巴菲特名言,投资就是要找到长长的坡和湿湿的雪去滚雪球,这个坡道要够长,雪要够厚。实际上价值投资也知易行难。价值投资最难的是守,是坚持。我曾经听到一位阳光私募大佬说过,守住股其实比守寡都难。但价值投资除了难在坚持之外,最可怕的也是坚持在不该坚持的地方。比如说2008年那轮牛市的顶点,坚守在中石油,甚至说2008年次贷危机那轮里面,美国坚持在花旗银行,目睹了它从50多美元跌到1美元的过程。知易行难,这里面还是需要每个家庭,每个热爱理财的人,去自己加深学习,自己总结自己的理财经验,在理财的大学里面,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见识。


财富管理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也是每个人的最后一份工作。面对必修课和最后一份工作,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我觉得还需要一些关于财富,关于人生的大智慧,这里面我引用了三句话,值得跟大家分享。分别来自《管子》,不可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出不可久,不行不可复。这个对投资理财或者做实业都有启发。另外一句的是《道德经》里讲的,今年也有经济学家把它用来概括宏观经济形势,我觉得尤其经过这次疫情,对我们也很有启发。财富管理要分清轻重缓急,要明白“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应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要知足,降低预期,知止不殆。


最后用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家族财富传承的一些看法。


这次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每个人对亲情,对社会,对哲学,可能有更深的思考。我觉得对家族传承,对财富传承来说,任何时代的瘟疫和动荡,对每个能够传过三代,富过五代的家族,都是一个必考的挑战。


我们看历史,凡是能够把家族的产业、家族的事业和品牌传过三代以上的,基本上他们都做了一些类似的布局,这些布局有些是在不同的时期做的,但是如果穿过历史来看,有些道理其实是相通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第一,你要有谨慎的财务策略,慎用杠杆。北欧瑞典,一个隐形但是非常令人尊重的家族叫瓦伦堡家族。说起它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陌生,但是说出家族所控制,投资参股的产业,每个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说爱立信,还有沃尔沃。它参与了沃尔沃的发起,还有ABB,瑞典的北欧银行等等。鼎盛时期,这个家族控制了斯德哥尔摩证交所40%,参股了40%的上市公司。它的六代传承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你要有谨慎的财务策略。


第二,长期资产配置,所谓长期和前面讲的价值投资是一样的,除了长期能够让你看到坡道和雪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只有长期才能降低你的交易成本和犯错误的机会成本,这点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家庭和企业的风险隔离、底线思维和架构安排。这里主要是家庭、企业、个人的资产负债之间的防火墙。如果是对大的家族,人力资本的多元化和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是同样重要的。我们今天说财富,说家族的一个代名词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如果你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历史,你会发现老罗斯柴尔德最精明之处是把五个儿子分别派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意大利的那布罗斯和奥地利的维也纳,用家族银行给这五个儿子分别做投资,让他们分散地域经营的风险。后来的历史我们也看得很清楚,在欧洲大陆的维也纳、那布罗斯和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三个分支都没落了,但是法国和英国传承下来,迄今为止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控制着很多我们感受得到的,和我们感受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四,很重要的还是要用专业的产品和专业的手段来做防范和操作。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家族办公室专家李楠老师写的,叫《现金流与“免疫力》。从长期来说,疫情不应该改变我们对家族传承的长远布局和思考。


对于一个任何的伟大的家族来说,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其实都是暂时的。这个过程当中,始终需要你自己去坚持一些本来就应该坚持的东西,认清大势,认清自身,明确家业的定位,做好家族的法制,保持低调,同时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财富精神和家族慈善。这次新冠疫情,我看到一些民营企业的慈善活动做的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家族基金和慈善信托发挥非常明显的作用。


最后,家族财富管理需要一个周全、分散和辽远的考虑,需要综合运用金融、法律和文化的问题,金融为术,法制为本,文化为魂。


我再推荐一本书,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中华民国第一任上海总商会的会长。他在80多年前,也是在上海申报发表了当时非常轰动的千古奇文叫《保富法》,现在这个《保富法》集结了一本不太厚的书。书里面主要讲的是聂云台由于曾国藩外戚家族的关系,见到了大量从清末到民国的一些豪门贵族由盛而衰,由衰而盛的转换过程,他总结一些对财富保全的思考。书读起来其实是非常轻松的,而且可能用半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完。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聂氏家族近百年来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最为重要的贡献,也蕴藏着非常朴素的大智慧。


财富管理在今天作为一门必修课,作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确实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设计,去规划,当然也要去信任托付那些值得信任托付的人和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经受收益起落的情绪性。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坚持把财富做良善的规划,相信每个家庭,也祝福每个家庭,在这次疫情之后,春暖花开,财运亨通。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