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法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产业之法

以普洱茶为例解构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08月10日

大咖直播.png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科技融合创新,推动可信农业发展》。

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大范围被互联网企业所接受。但是在一些更加需要被IT技术帮助的领域,尤其是农业、工业,它的接受度并没有那么高。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1、为什么我们要推可信农业?

2、发展可信农业是农业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


为什么我们要推可信农业?


在说可信农业之前,其实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从过去好些年,从整个全球经济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新的发展点。在数字经济里面,其实包括两部分,一是数字化产业,二是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产业讲的是我们信息通信的产业、互联网产业、IT产业等等,它天然就是一个数字化产业。产业数字化是把传统的产业,包括一产、二产、三产,用数字的技术进行更新换代,所带来的生产数量、生产效率的提升。


所以今天要讨论的其实是产业数字化。目前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一个空间也在产业数字化。其实在这次疫情后的复工复产里,很多行业都在考虑怎么把业务进行线上化。在这一个大的背景下,也加速了对于一产、二产、三产产业数字化的需求。


大概两三年前,中国信通院做了一个很详细的分析报告。相比起美国、德国、日本,还有英法韩这些国家,我们的产业数字化在GDP占比并不领先,并且跟这些国家明显有一个距离。这是第一点,我们在产业数字化占比上并没有在全球最领先的梯队里面。


我们再看一产、二产、三产里面,有两组数据。首先我们看全球G20国家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全球服务业的数字经济占整个行业、服务业增加比重29%左右。工业占20.45%,农业大概占了9.6%,约等于10%。他们占数字经济产业的比重,这个值越高,越表示该产业数字经济或者产业数字化的水平。


同一年,中国的情况是服务业32%,工业17%,农业6.5%。在这个对比之下,中国尤其在农业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远低于国际水平。也意味着我们要大力去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农业对于一个低洼区,是我们可以深挖的一个部分,或者有一个很大发展空间的部分。


我们认为可信农业对于农业这个产业来讲,它的数字化重要性很高。产业数字化的目的,实际上是生产数量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产值的增加。数量、效率、产值,在这三个方面的增加或提升都离不开可信。例如在数量上,我们为了提升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数量,实际上需要从种植到生产、加工、营销等等环节,串在一起,都要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价值环境。


此外,如果我们再谈及希望对某一个农业产业扩大它的产值,质量上的诚信很重要,保持和带动这个市场的信心也很重要。尤其当我们谈到经济活动的线上化、互联网化,它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农业打开新的营销大门。但是所有线上化的营销都是基于诚信和信任。


先举两个行业的例子,简单给大家一个印象。首先是咖啡的种植和加工,云南的小粒咖啡,它的品种是得天独厚于它地理的特性,所以它咖啡种植面积占到全国99%。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定价权是掌握在一些外资咖啡企业手上,包括雀巢和星巴克。


在过去这两年咖啡生豆的收购价格,外资企业像雀巢、星巴克一直压价,低到15到16块钱一公斤。但是农民从种植到采摘的成本,接近14到15块钱一公斤。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面农民的利润,实际上真的很薄。这会导致什么呢?我们去到个别一些地区、地州县,几万亩的咖啡大面积弃采,也就是说农民种出来了咖啡并不去采,如果咖啡不采会导致什么?


这一年如果不采,明年这个咖啡就萎了,长不出来了。这样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价格年年被外资咖企压低,而农民没有办法,只会弃采。弃采导致减产,减产又因为产量降低,越发不能够形成一个有利的议价能力。


当地政府和一些大的交易中心、本土的交易中心,也看到这样子的难题。它希望总体提升云南咖啡豆生豆的品质,如果这个咖啡豆不是普通的商业品质,而是达到优质和精品的价格,这个咖啡都是可以卖到几十块钱1斤。目前60%到80%的咖啡园区种植是由这些小的农户进行小范围的种植。无论是种植水平、加工的水平、管理的水平都相当参差不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了咖啡豆年产量和质量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资金帮助这些农户和生产企业。因此行业是需要金融和保险的进入。但是目前对于农户,收购商、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多方新的机制有待建立。


从咖啡这样一个例子来看,因为质量、种植面积等,包括外资咖啡企业的原因,导致一个农业的朝阳产业,遇到了很大的瓶颈。这里面亟待提升的是我们的种植水平、种植管理水平,还有多方信任水平,才能够把这个良性循环带进去。


这里面也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中药材。云南中药材农业产值超过10亿以上的至少有6种。打个比方,文山的三七,包括好几个地州市的三七,接近100亿元的年产值,实际上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产业了。目前来说,全国中药材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中药材的造假、掺假,还有大面积种植速生中药材,来仿野生中药材,使得中药材达不到应该有一个药效,其实伤害的是消费者。


中药材的种植业需要通过很有效的溯源管控,来提升它的规范化,杜绝在整个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的造假。例如,以三七为例,一次种植之后,其实对三七来说,是需要好几年才能采挖。因为它这样才能长到一定的七头或者二十一头这样的水平。种过三七的土地也需要好几年的休整,才能再次种植。


所以在这里面种植是需要良性的管理,才能让这片土地可以生生不息的轮番进行种植,因此就需要推行可信的管理方法,去管理种植的环节。目前我们也看到,包括一些互联网公司,像阿里在今年上半年也进入了文山对三七整个种植提供了溯源管理的体系。在这里面亟待推行种植到销售全部的溯源系统,构建这个行业的信心,构建这个产业健康的发展。


归根结底,在农业,如果我们希望提升产业数字化,需要发展可信农业。总结起来有三点目的:


第一,需要在种植各个产业链的环节提供真实的数据来驱动生活效率的提升。这里面“真实”两个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它是否真真正正是一个真实可靠的数据,不要造假;二是这个真实来源于它是否真正反映到生产厂商的生产活动。


第二,我们需要打造良性产业价值的环境,通过可信,来打造和营造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第三,提升农业产存量,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保护市场的信心,通过数字化和线上化扩大市场的需求。


这是我们整个可信农业的目的。


在我们看来,如果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通过产业的数字化,针对农业的某一个垂直领域打造可信的产业链。因为农业栽种的情况和产业链情况,各自差别很大,包括像玉米、小麦等等一些大宗的,也包括刚才提到的一些不属于大宗,但属于高价值农业产品,包括咖啡、中药材,甚至像茶叶等等。每个情况不一样,我们需要针对某个垂直领域来打造。


因此,这里的可信产业链会包括可信种植,生产、加工,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有手段让它进行可信的溯源,再往下游走,我们也要打造可信的仓储物流。最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营销,也是要打造可信的营销和可信的渠道管理。这是我们认为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构成整个可信的产业链。


在整个产业链中,有两个重要的数字化。一是对于农业资产能够数字化,这里面的农业资产包括农业的原料,例如茶叶里面的毛茶,例如咖啡生豆原料方面。相应制成产品之后,也可以形成一个资产数字化。农作物种植区域也可以形成数字化,包括我们种植的这些植物、植被,甚至种植的园区等等,这是属于农业资产的数字化。


二是经营生产活动的数字化,我们不单要把这里面的物品,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产品进行数字化,更重要的是对于总的经营活动、生产活动要进行数字化。贯穿种植整个活动,生产加工工厂的活动,还有仓库里面进出仓和物流的活动,这就是我们营销的活动。这些活动也需要把它打造一个数字化的链条。


发展可信农业是农业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一个例子,是围绕茶叶,尤其是普洱茶进行分享。为什么选择普洱茶作为这个案例呢?因为普洱茶对于云南省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整个普洱茶种植行业规模,大概已经到了100多亿。这仅仅指的是云南省从种植产生到加工出来的产品的产值,并不包括我们销往外地之后的二级市场。


一方面是它的产值的规模,另一方面,对于云南省来说,1/4人口是“涉茶”人口,遍布了11个地州市。换句话说,普洱茶这个行业,对云南省来说,不光是对它的GDP重要,而且跟稳定整个民生、民众的生活和稳定生活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普洱茶因为在前几年经过炒作,所以出现了很多造假问题。这里面影响了很多的品牌,影响了中高端茶的价值,也影响了整个产业,尤其是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我们需要对普洱茶这么一个很重要的支柱产业进行一个重新可信化的打造。


在这里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看到普洱茶里面信任的问题。我相信这里面也是其他产业也能够碰到的共性问题。


首先,普洱茶会出现它的成品以次充好,包装造假,包括如果我是普通的一饼茶,它可能会包上冰岛或者老班章,或者昔归这样名山头的包装,也可能冒一些名牌,更多看到的是冒一些年份,甚至是包装造旧,因为普洱茶越陈越好,越藏越香,年份越久的茶价值越高。很多消费者拿到一饼好茶,是将信将疑的。


这其实伤害的是企业的信心。在售后环节,有一些不法分子对于品牌厂商进行产品的调包,进行讹诈。打比方,买了一饼很贵的冰岛,然后回头说我退货,里面的茶可能就调包了,只是留着那个包装,里面真正的冰岛茶,可能价值几千、上万的茶被调包了。但是退货到企业这儿,企业很难证明这个被调包了。另外我们也曾经听到一些企业跟我们诉苦,甚至有一些个人包括自媒体,把一些企业告到315进行讹诈,把一些包装进行替换,因此企业自证清白很难。


在成品和经销商流通环节,也出现了串货、掺假这样的情况。经销环节、流通环节做这样的事情,伤害的是原厂企业,也伤害了消费者的信心。


在生产加工环节,普洱茶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实际上是有大大小小几千个茶企。有一些是很正规的,但是也有好些是环境卫生管控相当不好,经常在网上也能够看到一些爆出来的加工黑幕。这个其实十分伤害这个行业的公信力。有很多做普洱茶的公司和厂商很想、很努力的把自己的茶厂经营好,但是正因为出现了这些黑幕,伤害行业的茶厂存在,其实也伤害了这些希望做诚信茶企和消费者的信心。


在原材料方面,成份不透明、混乱,例如大量出现一些拼配冒充存量,说是名山头的存量,实际上里面只有少量是名山头的存量,大量是拼配的茶叶,冒充这些名山头的原料。还有就是在同一产区,因为小的茶树和已经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树茶,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有充斥着用同一产区,用小的树种的茶叶冒充古树茶,这里面就造成了市场价格混乱。


市场输送的原材料产量跟真实种植的产量存在大的数据差异。例如一些个别名山头,可能一年真实种植出来的产量只有几十吨,但是这个市场在卖的就有几百吨、几千吨。大家想想也能理解是什么情况,这个对于政府来说,治理难度就特别大。也包括很多的交易不规范性,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税收和地方的发展。


我们到云南省三大茶区,下到一些很地方的州县,茶农本身生活并不存在贫困的问题,但是政府的税收很少。直接导致的政府在提高整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硬件水平上面,就没有资金去发展。


我们希望能够在推动可信农业的过程中,帮助像普洱茶这样的行业,构造一个可信的全链条,贯穿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普洱茶产品,以及它的下游,成品的仓储和销售等环节。这里面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例如,对于普洱茶的产品,一年至少有4到5亿个茶饼出产,面对的是至少几千万的消费者,全茶园普洱茶面积有几百万亩。这是我们所面对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数字,同时,在整个链条几个大的生产环节,我们怎么把这些生产活动、经营活动也数字化?


回到刚才说的数字化,一方面我们需要把每个环节所关键的数据,所关键的数字进行数字化;另一方面,整个生产活动要进行数字化。


在我们谈及数字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说我们最终希望保护的是什么。其实坦白说,当我们现在提到了所有数字化,需要溯源,需要不可篡改,需要保护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区块链。但是我们需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最终需要的保护是一串数字,还是我们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这里面的问题是说我们的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相互的关系。


例如,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整个生产活动中,真正的生产活动是否是合规的?并不仅仅说我今天从这个车间出了多少饼茶,或者进去了多少种原料,我们很重要的是关心这里生产活动是不是真正合规的。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在这个流转中货物是不是安全的,没有被调包的。最后,在产品质量上的,我们希望保护的其实是包装里面那个东西,而不是包装本身。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怎么样把不可篡改从数字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


在过去好些年,茶叶行业很早就用了溯源技术,用了一茶一码,包括二维码、RFID等等。单纯使用二维码和RFID数字化的ID,最重要的问题容易直接包装一换,就把这个二维码换掉了;包装一换,就把包装上面RFID给换掉了。甚至有一些茶厂也希望把NFC的芯片嵌入到茶饼里面。但是这样的做法,只对新制造出来的茶有效,而对大量存量以及仓储存量的普洱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你不可能重新压制这个茶。另外NFC也需要手机型号特定的支持,更重要的,NFC也是很容易被撬下来替换掉的。


这里面,我们探讨的是否可以基于茶饼上的茶纹,这个天然生出来的茶纹做溯源。基于这个茶饼上的茶纹,天然形成的茶纹,做到一茶一纹一码。因此,通过天然的茶纹把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进行可信的挂钩。


这个茶纹是什么东西呢?其实每一饼普洱茶,也包括白茶、黑茶,包括一部分岩茶,只要是这种压在一起的压制茶,它都是由成千上万片茶叶随机压制而成的。可以想象,它生成的天然纹路很难篡改或者很难仿造它的,几乎不可能,它的随机性比人的指纹还要高很多。所以我们就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很多图象处理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对每一饼茶提取一个高维茶纹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对不同时间、不同拍摄地点获得的茶饼图像进行茶纹对比分析,判断它是不是同一饼茶。


这里面所带来的好处,的确这个东西是与生俱来,它是一个茶饼本身物理形成的纹路,可以帮助我们防伪塑造,并且它的采集成本很低,因为只需要给茶饼拍一个照片,送到茶纹云上面,我们通过后面的AI就可以提取了。


目前对于我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做到1:1比对和1:M比对,这个其实可以类比人脸识别。1:1比对,就是我有茶饼唯一编号,给这一饼茶拍一个照片,把它跟当初我混同录入出厂的茶的照片进行茶纹的比对,来验证这饼茶是不是录入的那饼茶。


这里面,我们要克服各种不同手机的问题,不同拍摄条件的问题,目前都已经全部解决掉了。我们还引入了1:M的比对,这跟人脸识别1:M的比对概念是一样的。就是在海量的数据里面,找到这一饼茶。目前我们已经录入的茶超过45万饼,意味着每一饼茶都不需要依赖它的二维码,直接给这饼茶拍一个照片,就能够从45万饼茶里面,找出当初这饼茶的身份是什么。这个完全解决了我们不依赖包装,就能够认出这饼茶的身份。很多人把我们这个跟人脸识别对比,这里面,实际上茶纹识别比人脸识别还要难。


做到这一点,背后的技术是很深的。茶纹识别需要支持任意角度的旋转。人脸识别,先会基于人的五官,眼、鼻子、口腔,定位好这个人的脸,因此当你侧脸或者扭头去拍,都依照五官作为定位,先把脸转正了,然后再做人脸识别。但是茶纹识别不是,茶饼上面没有任何锚定的点,所以我们必须支持任意角度的旋转,都能够进行识别。


我们也要支持茶饼长时间存放后所引起的变化之后的识别。例如,有可能茶饼在运输途中被磕掉了一部分,又或者被撬掉了一部分来喝。在这种缺失部分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需要对这个茶饼无误进行识别。也有可能时间长了,茶饼的颜色会转变,尤其是像普洱茶的生茶,它会由青色,经过几年的窖藏和存放,会变成偏暖色。因此我们的识别需要能够针对这样的颜色转变而不会说到时候颜色变了识别不了。


还有未来茶饼的松散,到了一定时候,它的紧度会降低,会出现松散。这种情况下,我们机器需要学习到这样一个松散趋势的变化。从而在5年、10年,甚至20年之后,依然能认出这个茶饼。


最后,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是超海量茶饼识别精度和计算力。茶饼识别,我们看所有的紧压茶,每年新增数量从5亿到10亿不等。全球最大人脸库是在中国,例如中国公安部可能就有十亿到十几亿人脸库,但是这个库的大小不会每年新增几亿这么大。对于茶饼的纹路,因为每年新增的数量是5亿以上,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快就会形成最大规模的单一品种品类的识别任务。


而这个对我们精度的挑战是10的9次方,这对我们计算量的挑战,也是需要在秒级就完成了10的9次方,这里我们都是T值级别的茶纹特征比对。因此,这个对于无论是本身深度学习算法的挑战,还是对我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芯片架构的挑战,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前面介绍了AI怎么样进入这里面做溯源。现在我们为了帮助茶场,提供了不同的录入设备,因为我们需要满足在大中小微茶厂,在山里的茶厂,在农民所用的这些设备上面,让它可以很容易进行AI+区块链的录入。因此,我们打造了几种,一是面对大型茶厂,每天几万饼的生产,我们开发了整个一套无人值守自动化流水线录入;二是对于中小微茶厂,我们也提供了简易的一体机录入,所有茶饼录入都在几秒钟就能完成;三是提供一个微信小程序,让所有消费者,所有个人,当他拿到一饼录入进去我们茶纹链这样一个区块链的茶饼,拍一张照片就能上传验真。真正做到每个个人消费者都能够亲自验证这饼茶。通过AI能实现自动监控和提取这样生产的可靠、可信性。


对茶园可信的种植,进行溯源管理需要重点去了解自动获得不同山区,不同产区,不同山头,不同种植,甚至不同朝向,茶树种植面积、种植数量,尤其是茶叶产量的管理。我们需要对古树、大树、中树,不同树林进行区分、统计和溯源。对茶园基地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土壤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最后需要对茶园作业监控,对茶园定期施肥、翻土、虫害治理,甚至我们要监控他是不是施放了这些有害的农药,或者是不该使用的一些东西,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我们目前跟临沧下面的一些地州县正在做的事情,对于茶园的树进行挂牌溯源,并且记录下来每一棵树的位置信息、树林树种以及所属的茶园基地,把这些结合到其他的方面,我们也会对它进行视频分析,对于这些树的发芽情况,以及茶园里面作业人员工作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甚至进行预分析,对政府或者茶园、茶厂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提醒。


现在我们往下游说,说到仓储。仓储也是利用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帮助行业打造高质量、可信的数字茶厂。


对于普洱茶,有一个越陈越香的特性。甚至说第一年出来的生茶或者熟茶,价位是最低的。它通常要放一年两年,甚至好几年才达到最好的饮用年份。后期产品之后,仓储对于普洱茶商品价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里面,普洱茶的仓储有下面几个重要性。


第一,可以服务于茶叶的生产企业,经销商和收藏者,很好放置这个茶。茶厂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温度、湿度和气味,实际上对于这个茶的价值会大大损害,甚至有些收藏者放在家里,被其它味道影响串味了,这个茶的品质就大打折扣,影响到这个茶后面的饮用。在这个行业对普洱茶仓储的要求是蛮高的。这个是可以服务于不同环节的使用者。


第二,普洱茶可信的仓储,也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可信的风控。目前来说,很多金融机构尤其像一些政策性银行,有助农政策性印象,它希望有效帮助农业里面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的贷款。但是这里面怎么对于动产进行质押,其实风控是很重要的一环。只要这个货是可信的情况下被监管,对于我们很多金融机构,才能放心提供这样的服务。


我们整体基于一茶一纹一码构建整个可信的数字茶仓。这里面我们使用了刚才几种技术,一是让茶叶得到了很好的仓储服务;二是因为我们已经溯源到每一饼茶都有一个基于茶纹的ID,我们是提供了多级编码,从茶饼到15公斤茶饼的箱体,也有自动编码,最后承重几十箱茶叶的托盘也有一个唯一的编码。我们让这些编码一一对应,这样就提供了货物可信的存储,并且是可视化的存储。我们可以全自动进行仓库盘货,进出仓管理,甚至仓内移库,都进行了全程监控。因此,以前可能会出现非法进出仓,包括仓库内进行一些非法货物调包等等情况,都会被我们几个方面技术融合起来进行监管。


最后一个环节是可信营销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面,我们希望帮助茶企打造一种可信营销的支撑平台。因为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一茶一纹一码,不可篡改溯源的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我们可以帮助这个平台上所有的茶企刻画每一饼茶的货组和流通过程。


举个例子,在云平台“茶纹云”上面,每一饼出厂的普洱茶,我们都会给茶厂提供货权转移和所有者确认的支持。也就是说,茶厂出厂一批茶叶给他的下一级经销商,只需要在我们软件上面点一下,就可以把这批茶叶所有权转给下一级经销商,并且这一批茶叶所有权是细化到每一饼茶,并且勾着它的茶纹ID。这里面对于原厂茶企来说,第一可以洞察它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尤其对于一些不良销售行为,例如串货,可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警;第二,每一饼茶本身形成了区块链上面记录的数据资产,所以它的流通过程既被刻画在茶纹链上面,也保障了收藏者藏品的记录。


在这里,互联网线上营销对于普洱茶面临几个重要的困难。


第一,普洱茶是一个非标产品,很多顾客买普洱茶,更加注重的是个人口味、口碑和品质,还有收藏价值。这些东西怎么在线上营销去提供。


第二,现在90%到95%中高端普洱茶还是依赖于线下营销,所谓线下营销是说顾客到了茶店喝茶、品茶,他满意了才买。因此我们怎么把这套机制搬到线上去。


第三,还有依然之前茶企遇到的很多问题,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退货投诉这些方式在线上对茶企进行伤害。怎么样保护这些茶企的品牌。


针对这些问题,当我们帮茶企打造这样一个电商平台的时候,我们也特意加了几个特定的营销新方法。


第一,我们提供了云赠品,提供了免费先尝后买。所谓先尝后买,是说我们提供成品小样叫做8克的龙珠,顾客可以在我们平台上选择喜欢哪几种产品的试饮装,我们免费寄到他家。哪一种喝着觉得对自己口味,然后在包装盒底部有一个二维码,直接一扫这个二维码,就能够去到完全是同一批次原料做成357克或200克的成品,保障了客户通过互联网也能够先尝后买这样一种可信购买的体验。


第二,我们严格要求这上面的普洱茶,每一饼出售的普洱茶都是经过我们茶纹验真,这也是保护了在上面出售普洱茶的商家,他们退货流程中的其中一步,就是收到这个退货之后,他们首先通过茶纹验真,确认这饼茶是当初出售的那一饼。


第三,我们上线了定制专属收藏信息,因为每一饼茶,通过它的茶纹,已经变成了一个特定的ID,并且通过确权转移,会转到购买者的所属权。所以我们允许购买者可以通过茶城1号线上商城录入他特定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图片,这也是我们尝试帮助各个茶企开启他们对客户定制化的做法。因为在普洱茶行业,可能有一半的经营是定制茶。


发展可信农业是农业产业数字化很重要的基础。可信农业包括整个产业链,从种植一直到营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实现的是两个数字化。一是资产数字化,一是生产活动数字化。在我们做的这两个数字化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同时设计。大家刚才留意到,在资产数字化,例如普洱茶产品,我们使用的是人工智能,直接提取普洱茶里面的茶纹,来获得它天然物理上的一个不可篡改特性。在生产活动中,包括我们在一个生产车间里面,对于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直接用视频分析来获得人真正的活动。包括在可信仓库,我们并不是只靠区块链做仓单的质押和追溯,更多依赖于物理的RFID和视频分析,真正理解这个仓库的物理世界发生了什么,是否可信。


在这里面,我们实际上需要构造的是农业里面的数字孪生。茶纹云,以普洱茶为例子,介绍了茶纹云,普洱茶溯源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可信农业的案例,像这样类似的案例可以复制到咖啡、中药材等等更多的行业里面。


最后,我有两个切身体会的共勉。


第一,躬身入局。我自己本人十多年的职场生涯,最后决定进入到农业,躬身入局,真正把科技落到这片农业里,扎根到土壤上。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帮助这个产业链做好可信这样一个事情,必须深入到产业链最前端,去走到每一个茶厂。在过去几个月里面,几乎每一个星期,除了疫情,除了过年,包括疫情结束,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跑云南。甚至我都不在昆明待,不在城市待,直接去到下面的地州,直接去到最下面的茶山、茶厂,我们走访了超过200家大中小微茶厂,跟每个茶厂的老板去谈,为什么他们要做这个溯源,因此我们才能做到今天,在40多家茶企都部署了这些设备。其实这个还远远不够,我们今天实际上光云南有这种茶企的数量是几千个,所以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是如果我们做这个事情,必须要一家一家的去跑,一家一家去理解他们的重点,这才是躬身入局重要的一点。


第二,价值融合。坦白说,可信、溯源,尤其是溯源,最开始我们这个诉求是从政府提的。政府为了保护整个产业,它很注重可信和溯源这样一些政策面和整个产业价值面上的维护。但是,当我们去到茶厂,去到企业,企业最大的诉求是溯源吗?其实很多给我们的反馈不是,他们最大的诉求是希望在今年疫情情况下能活下来,我希望提升我的营销,它的目的不是溯源,它的目的是希望这个茶厂能够活下来,能够增长。我们考虑到当我们推一个东西的时候,怎么样把多方价值可以融合到一起,把政府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包括产业链上茶厂、经销商的需求,还有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整合在一起,只有共赢,大家才能够做的成功。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希望垂直的去做,去打通整个产业链,去把这个产业链里面每一个关键环节帮助他们得到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把可信农业,针对某一个产业链做下去,真正让它做到这里面企业获益,消费者获益和政府获益。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