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之道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中美银行对比:业务模式和公司治理”。经过长期跟踪银行业绩和经营情况之后,越来越感觉到公司治理和业务模式选择对银行经营影响非常大。
这次专门把美国两家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公司治理做了一个对比。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话题研究,看看在公司治理和业务模式上能得到哪些启发?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1、经营绩效和表现
2、公司治理分析
3、业务模式分析
我们认为公司治理是在股份制企业出现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出来的一个问题。如果早期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离,可能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司治理问题。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之后,我们有必要研究公司治理,它解决的是公司所有者或者公司股东怎样约束、激励自己聘来的经营公司的管理者,它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
研究银行公司治理的时候有句话说,要让银行的管理层达到什么效果呢?让他达到感觉是用自己的钱放贷款。赚钱是自己的,亏钱也是自己的,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很严谨的定义。用专业的术语表达,就是它要实施一种激励相融的制度,让管理层的行为能够符合股东的利益,比如说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用很多方法给管理层各种各样的激励、约束,就是公司治理。
当然现在公司治理肯定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完美的答案,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不同的做法。可能也是跟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会有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业务模式问题。我们尝试用这个词涵盖比较多的东西,至少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战略问题,二是战术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一个比较长期,一个比较短期,一个比较具体,一个比较大方向,这些问题我们统称为业务模式。
以上两个问题,公司治理和业务模式,业务模式下面又分战略战术。这些问题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一家公司是这样的公司治理,可能导致我做什么样的业务模式的决策。比如说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的公司治理管理层任期非常短,可能隔几年就会调任,他有可能做出偏短战略和战术的行为。
经营绩效和表现
我们先看它的经营绩效和经营表现,这是我们股票分析师首先看的东西。
我们取了98年开始到13年左右两家银行普通股ROE(股本净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个结果很有意思。我们能够发现在次贷危机之前,这两家银行用ROE表示的盈利能力差不多。次贷危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花旗银行ROE变成一个很大的负数,将近-30%,出现了一个重大的亏损,当时大家都记忆犹新,它差点倒闭。富国银行当时没有出现亏损,它的ROE也受到整个大的金融环境影响,出现比较大的下跌,ROE跌到5%以内,后来慢慢回升了,没有跌到过负数。平时看不出来,次贷危机之前看不出来,好象大家盈利能力都不错,两个ROE都在20%左右,但一旦到了危机的时候,这个差别就巨大了,天差地别,一个很低,一个很高,这个没那么低,也不能说很高,这是当时的情况。
次贷危机过了之后,大家都回升了。美国在这次次贷危机之后出清的速度很超预期,15、16年经济慢慢好起来,银行业的盈利开始回声了。这时候我们又发现富国银行ROE迅速回到10%,慢慢超过10%。能看出来,它从危机中走出来非常快。花旗银行不一样,花旗银行也回升了,恢复了正的利润,但是比富国银行盈利能力还是差出一大截。
股价的表现更为直接。发生次贷危机之前,如果1997年底大家一起买入这两支股票,收益率差不多。00年、01年左右花旗银行赚的更多一点,后来也回落了,后面就差不多。重大的差别也是发生在次贷危机之后,这两家银行都出现比较大的下跌,花旗银行跌的更多一点。等次贷危机结束了,发现富国银行股价在继续往上涨。
次贷危机之后到过去15、16、17年帐户问题丑闻之前,富国银行走出了一个大牛股的行情,表现非常不错。但是在这段时间花旗银行股价几乎一动不动,如果是次贷危机前买进来的话,就一直亏在那儿。大家可以看到,这两家银行在平时次贷危机之前,日子都很好的时候,没发现什么大的区别,一旦次贷危机来了之后,这个差别就很大很大了。
一般我们研究个股的时候,也会研究一下历史沿革。一个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偏大规模的企业,其实很难完全脱离它的历史背景做一个完全新的事情。
富国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比较熟。它是1852年加州淘金热的时候成立的一家快递公司,当时在东部和西部之间运送一些贵重物品和运送银行汇票这些东西,所以它的Logo是运货的马车。1985年快递业务和银行业务分家,这时候就有了富国银行。
富国银行一开始是加州地区的一个区域银行,慢慢开始收购。1970年美国放开管制,它就可以跨区经营,1995年之后开始了很多并购。尤其是收购了西北银行之后,它就成为了一家全国性银行。它的网络遍布了整个美国,再把自己的业务模式复制到这些网点去,它的网络非常下沉,在美国它是以一家社区银行这样的姿态出现的。对客户触达、服务都非常好。
花旗集团就跟它的情况就不一样,它成立的更早。刚开始类似我们国家的城商行这个角色,后来变成国立银行,在联邦政府注册。它一直以来做大对公为主,全球扩张也很早。一九三几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全球24个国家开业了。解放前已经在我们国家做业务了,一直做大对公为主。1920年代才开始慢慢做零售,它的业务相对还是比较清晰的,慢慢发展成了一家大型金融综合集团。下面有保险,还有一些其他东西。
我们在两家样板银行选的是98年到07年这样一个阶段,就是次贷危机之前大概10年左右的时间,看看他们的业务模式、公司治理大概是什么情况。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次贷危机之后的情况做一个研究。我们认为次贷危机之前,是相对比较正常的,或者相对风平浪静的经济发展阶段,看看这个时候美国银行的模式、公司治理的情况。
公司治理分析
首先看两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我们基本上观察到一个收获。发现美国大型公众公司、大型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这个公司治理模式,我们最后还会思考一下这个模式能不能复制到我们这里,或者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
这个模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股权极度分散,都是上市机构投资者和不控股的小股东。然后公司雇佣一批职业经理人,建立这样一个团队负责日常的经营。美国形成这样的公司治理是有历史原因的,也可能有文化背景的原因。他们不是非常喜欢权力的集中,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我们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管理层,在我们观察样本时间里面,管理层是怎么变动的,看看什么人组成这个管理层,还有董事会。二是董事和高管考核激励是什么样的,这是值得我们看的。
我们看一下富国银行的董事会,独立董事占大多数,执行董事很少。10年时间,有大概一半多的董事是一直担任下去,这么多董事换的不是很频繁,任期比较长。其实每年都会换届,但是大部分任期还是比较稳定的。在07年次贷危机之前,CEO、行长都比较稳定,人员非常稳定,很明显这样做,能够让这个银行非常专注于长远坚持做自己的既定战略,比如说富国银行做零售,做小微,还有做社区银行。
这是花旗银行的董事会,独立董事是绝大多数,情况跟富国差不多。美国很多的上市公司、大型公众公司都是这种样子。
接下来看管理层,我们重点看CEO和行长。美国的银行很多时候CEO是一把手,董事长一般就是CEO自己。
富国银行在98年到07年这10年里面只有两任CEO。06年前任任职结束之后,就由后面的斯坦普夫接任,然后还有两任行长,也是类似的情况。花旗银行情况差不多,有一点区别,就是它有段时间没有行长,CEO是一把手,CEO主要执行日常的一些运营。然后CEO变动的比富国银行频繁一点。这是管理层。
我们重点看什么东西呢?管理层是怎么激励约束的。他的薪酬结构跟我们国内的企业对高管激励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看一下他的薪酬,主要看四部分。
第一部分,基本工资。不超过100万美元,当然钱是不少,但是对他们来讲不算特别多。
第二部分,绩效奖金。董事会年初会设定一个短期目标,比如说今年的EPS和ROE,你只要完成其中一项就可以发奖金。根据各个业务条线,会有设一些比较详细的KPI,还有个人定性的评价,这个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都有成熟的表格。富国银行绩效奖金基本上都是现金。
第三部分,长期激励计划,主要就是股权。富国银行这边主要是期权,根据可比公司的情况,授予你一定数量的期权。他们会选择国内一系列跟自己比较类似的商业银行,作为可比公司,确定授予期权的数量。管理层不允许用任何手段对冲风险,必须持有期权。
这是很重要的,第二点绩效奖金是考核短期目标,你今年一定要完成EPS或者ROE,否则奖金是泡汤的。第三项长期激励计划,是防止你做出过于短期化,也让你做一些长期的经营决策,所以赋予你期权,大概是这样一个结构。
第四部分,还有其他福利,养老金、津贴等,大概是这样一个结构。
从这10年里面来看,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绩效奖金。
除了上述这些高管激励之外,对独立董事也会有一些激励,津贴,酬劳等不是特别多,十几万美元,跟我们国家比较类似。独立董事还有一点就是最低持股要求,加入董事会后,后面5年内至少持有5倍于年度现金酬劳的股票。管理层在形成期权之后,拿到股票要持有50%,不能全部卖掉,都是有要求的,防止这些人做的决策过于短期化。
大家可以看见,西方这种公司治理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些管理层、独立董事,都不是公司真正的所有者,而是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要把他们的利益绑到公司短期和长期的利益上面去,让他们的利益和公司持有者、普通股股东的利益长期、短期都趋于一致,这就是西方大型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
花旗高管、管理层基本工资也是100万美元。绩效奖金和股票奖励,他们完成一个最低任务目标之后,董事会再结合其他表现给你核定一个奖金。花旗集团没有披露具体的细节,相信应该跟富国银行差不多。花旗集团对独立董事薪酬也差不多,大部分独立董事酬劳就是十几万美金,不是特别多。会有一些其他股票,也跟富国银行一样,董事和管理层任职期间,所有通过股权激励还是什么得到的股票,你必须一直持有,也会有持续时间的要求,不能让你做出太短期化的事情,这个都差不多。
这里做了一个简单总结。大概是这么一个激励机制,以及公司治理。股东非常分散,管理层、职业经理人作为管理层,具体经营,给他们发的薪酬,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奖金,长期股权激励,还有一些其他福利,大概是这些要求,对董事的报酬也差不多,跟我们国家差别就出来了。
两家公司的公司治理差不多,但在次贷危机的时候表现差别特别大。花旗银行亏损好几年,而且亏损的很深,富国基本没有亏损过,并且马上就恢复了。说明这两家银行,肯定不是公司治理的差别。只能看看这两家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模式上,比如说战略战术方面,主要差别就在这里。我们发现美国银行业,公司治理都差不多,业务模式其实差别非常大。
业务模式分析
首先什么是它的战略呢?就是定位的客户群体,肯定是差别非常大。富国银行偏零售,美国习惯称的零售是小微企业。大家注意一下,我们国家有些小微企业业务,有些放对公,有些放零售,美国习惯把小微放在零售,或者我们叫它大零售,包括个人和小微。富国银行长期专注于做个人和小微,花旗银行长期做对公,这个可能跟它的历史背景有关系,但是一直都延续下来,而且这个战略坚定程度还是蛮高的。
这里有些数据,花旗集团65%的收入来自零售,富国银行80%来自零售,比例很高。我们看它具体资产负债表和具体业务,发现富国银行非常像传统的商业银行。有一个说法,富国银行是真正专注于存贷款的银行,非常传统。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我们要找这样一家传统的商业银行难度是有点大的。
花旗银行,混业程度就很高,其他一些名气很响的美洲银行、摩根大通都是混业程度很高的银行。这种业务模式的选择是围绕自己的客户定位来做的,比如说个人、小微。富国银行做个人、小微,这些客群对一些综合金融服务,比如说投行,需求会少一点。它会有一些综合化的服务需求,资产管理等。
资产负债表能看出来,富国银行07年贷款占比66%,国内银行贷款占比50%左右,花旗银行贷款占比只有35%。花旗银行只有40%是存款,富国银行60%是存款。从这些结构上都能看出来,这两家银行的商业模式或者自己定位的客户群体,以及为这些客户群体所做的业务,其实都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花旗银行有大量的国际化业务,富国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内。比如说我们在中国,很少看到富国银行,它其实很少国际化。而花旗、汇丰、德银在一二线城市大街上都能看到,这和自己的战略定位有关。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我们就得出结论,因为它定位不一样,所以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经营结果。因为花旗银行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做的交易类业务比较多,尤其是介入比较深的衍生品交易。当时花旗银行08年次贷危机之后就出现重大的亏损,富国银行很大比例专注于做自己的社区银行,个人、小微,跟次贷危机关系稍微弱一点,它当时受的伤稍微小一点,这个模式最终导致它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出现一个天差地别的经营成果。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也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从局外人的角度或者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做这样的回溯分析,了解它的前因后果。我们确实做不了什么。因为对于一家银行,所擅长做的业务,可能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所以一时半会儿也是改不了的,这是美国的一个情况。
美国跟我们很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会有非常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在市面上能聘到比较好的职业经理人来主持日常的经营管理。然后董事会对这些职业经理人的考核,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把你的利益绑到银行整个利益上面去,通过一个跟经营业绩挂钩的高比例绩效、奖金,绑定你的短期经营成果。然后把你跟长期经营成果也要绑起来,通过股权或者股票期权、股票这些模式,用这种模式把你绑到这个银行上去,让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尽可能达到一致。这就是美国现在相对成熟的一个公司治理模式。
既然是说公司治理,一开始就讲了它的定义。股东层或者公司所有者要去管好自己的管理层,不让他做坏事,激励他做好事,一是约束,一是激励。虽然我们不会照搬人家的公司治理,但是这个原则是可以参考的。真正意义的公司治理无非就是解决约束和激励这两个问题。
有时候大家注意不到,业务模式会和公司治理一样滋生风险。如果很多银行扎堆,它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地区域的经济特点,选择一个比较差异化或者有效的客户定位。而是随大流,跟其他所有银行一样,一拥而上,做一些同质化的事情。这时候它会滋生风险,因为会把大量的资金集中投入到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最后它把这个领域的杠杆水平推的特别高,最终会导致一些风险。公司治理如果都一样,要关注业务模式,如果公司治理不一样,业务模式和公司治理都要关注。公司治理搞不好会出风险,业务模式搞不好,同样也会出风险,都是类似的一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