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之势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宏观之势

疫情下的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08月25日

大咖直播.png

以下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本次演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短期表现的冲击。

2、对经济全局乃至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3、我们今后应对的方向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对世界经济的短期冲击


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进入艰难的复苏过程。2015年复苏态势开始明朗,2017年全球经济进入整体复苏。我们统计过,那一年75%的国家都出现正增长。因为全球复苏,全球需求的扩大,也使中国出口在那一年出现正增长。此前的2014、2015、2016年都是负增长。


2018年情况又出现了变化,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代表的逆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进入扑朔迷离的新阶段。2019年世界经济出现分化趋势,不仅仅涉及发达国家,也涉及到发展中国家。


在发达国家,去年除美国表现稍微好一些,欧洲、日本经济都在下行。去年欧洲经济增长不到1.5%。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如此,除了惯常所谓的债务问题备受关注,还出现了阿根廷事件的再次爆发,也就是货币危机再次爆发。即使是当年被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动机明星的印度,去年下半年经济也大幅回落。这种分化使人们担心,世界经济会不会进入新的衰退,衰退会不会引发新的危机。


整个市场避险情绪陡然上升。在全球上都是抛售风险资产,购买避险资产。最明显的表现在黄金上。我们知道黄金没有投资价值,因为它没有利息。但是黄金的价格在去年5月份就开始暴涨,去年底已经涨了1500美元。这是自2012年以后一个新的高点,它充分反映避险情绪的上升。人们担心,2020年会不会出现新的衰退,出现新的危机。特别是去年9月、10月份,美国十年期国债和三年期国债倒挂,更加重了人们的担心。


为了避免新的衰退,去年全球各国的货币当局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为利息的下跌。在美国,自2015年加息以后,短短几年又开始降息。如果水平比较一下,你会发现08年危机以前,它的利率大概在4到5之间,去年在高点上2.25左右就开始降息了,这种降息都是带有预防性的,预防危机的再次爆发。到去年四季度,似乎情况有所稳定。过去担心的危机是一个潜在的担忧,现在新冠疫情就使危机变成现实的危险了。正是这种恐慌的情况下,全球出现抛售的一种风潮,导致过去一段时间股市跌跌不休,也表现为过去一周巨幅的振荡,特别是疫情在全球蔓延,市场开始恐慌。


应对危机,就必须得了解什么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跟过去传统的危机不同。大家都知道经济危机,就是市场的扩张赶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出现了生产过剩,表现为产能过剩。这种危机是传统危机,但它一般都是局部的,或者说是某一方面的。但是金融危机从学术定义上说,是资产负债表快速衰退的危机,它表现为快速的去杠杆。杠杆越高,去的越快。金融危机是一个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它并不一定发生在金融机构,可能发生在其他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上。


一个社会大概有4张资产负债表,如果加上对外的国际收支就是5张。这4张资产负债表分别是政府的、企业的、金融机构的(与企业相反),家庭的。08年在美国发生的危机是家庭资产负债表出了问题,所谓次贷危机就是按揭贷款还不了,造成了金融机构坏帐增加,出现了严重的困难。金融机构一旦有困难,企业获不得融资,企业也会有困难。这时候金融上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就变成了全面的危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就需要靠政府加杠杆来对付民间的去杠杆,这就表现为美国债务急速上升,国债急速上升也表现为美国QE政策。


再看一些欧债危机,它又是另外一种类型。比如说希腊,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税收不是很够,但是福利又很好,属于政府借钱发福利。政府借不到钱,持有政府债券的都是金融机构,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衰退,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衰退,自然会解雇工人,结果又致家庭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是欧债危机。


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是一种新型危机,过去很少发生,但是08年出现过。应对这种危机的办法,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由于它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以金融去杠杆为代表。而金融杠杆最长,金融资产负债表衰退去杠杆发生速度最快,于是它被称之为金融危机。去杠杆首先表现为债权债务链崩断,大家都在抛售长端资产、变现资产,想获取流动性,又是变动流动性不足。应对危机,第一个办法就是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这次美国应对的办法也是向市场紧急提供流动性,两天提供1万亿,每周持续补充流动性。


2、这种补充流动性只能缓解一时,但是它对经济的去杠杆导致的后果难以预防,于是就逼着靠加杠杆顶住去杠杆。在民间去杠杆的同时,只有通过政府加杠杆来顶住去杠杆,避免杠杆过分衰退。美国政府、欧洲政府大量的发行国债,支持财政开支,购买国债方就是央行,央行就变成了大家俗称的印钞票支持国债。


这两点就构成了所谓QE的政策。


大家都知道极度量化宽松会把杠杆抬高,使它脆弱性更加严重,有一天还会再出现这种衰退。所以在过去的情况看,出现了QE1,QE2、QE3、QE4。终于到2015年情况有所缓解,各国都酝酿着退出,一旦退出以后,经济下来的速度更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新冠疫情促进下,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使得经济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又迫在眉睫,需要做抢救性的安排。但这抢救性的安排有效吗?从新冠疫情对短期世界经济表现的冲击来看,它出现了很大的一个悖论,经济活动需要互联互通,特别是进入市场更是如此。但是如果应对疫情,它需要隔断,需要减少交流,这是很大一个悖论。于是就维持经济还是防止疫情,变成了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犹豫不决,浪费了机会窗口。那么市场根本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里,从而加剧恐慌。


直到美国宣布紧急状态,特别提出货币政策再度宽松化来支持,从而恐慌情绪似乎得到遏制。但是这个逻辑中间的悖论并没有解决。疫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世界经济的短期表现,它起着边际作用。


这次疫情是一个正面的冲突。从短期世界经济表现来说,主要取决于疫情的发展,而疫情的发展又取决于各国的防控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世界经济遇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从本世纪来看,我们认为它几乎是本世纪以来第三次冲击,第一次是911,第二次是08年金融危机,这是第三次。它是非传统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稳定经济表现,必须切断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全球联手共同抗疫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危机冲击的三个点。一是市场恐慌,没有方向感,导致股市下跌。二是疫情多点爆发,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中风险陡然上升,而发达国家基本的一个经济构成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疫情防治要求隔断,对服务业的伤害比其他行业伤害更大。为什么?这些行业都出现了一个债权债务上的困难。为了避免债权债务链条崩断,补充流动性是第一位的。这时候表现为各国的货币当局开始大量放水。这种流动性的紧张也引起了债市的大幅下跌。


三是这次冲击非常全面,疫情不仅冲击到金融,也冲击到实体经济,在需求供给两端都冲击了。由于全球经济的下行,总需求减少,石油需求也在减少,油价下落是大概率事件。再加上俄罗斯跟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的油价谈判失败了,通常说在需求下降的时候,一个惯常的做法就是限产保价,这次不仅不限产还在增产,使得油价大幅度下跌。我们知道石油产品不仅仅是个物质产品,还是一个金融产品,很多金融衍生工具是架在石油这个基础产品上的。石油价格的下跌,使金融衍生品突然有方向性的变化,如果对冲不足,就会导致全面的危机。这次它出现的不仅是股市,不仅是债市,而且是汇市,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这种冲击是过去很难想象的。


目前以中国经验,在严格防控的情况下,疫情要持续至少两个月。现在疫情又是在全球多点爆发,中国、韩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如果这样连续起来,疫情至少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学术界普遍预测新冠肺炎怕热,它目前发生在北半球主要是西雅图、纽约这一线,换言之是中国以北一线。人们寄希望于夏天到了,天气变热了,疫情就缓解了。但这只是一个主观的想象,情况究竟怎么样,我们尚且不知。


如果疫情持续一年以上,对世界经济是一个轮番的冲击,在供应链上会出现轮番受影响。如果从冲击上来讲,首先冲击的是亚洲,尤其中日韩几国。日韩两国又是高技术,特别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如果对这个供应链冲击的话,那么会对高新技术制造业带来影响。如果这个疫情在中东地区扩散,将会对能源、石油产品带来一个重大的冲击。进而如果发生在欧洲、美国,这是服务业占主要的国家,又会对金融上产生严重的冲击。因此这个冲击可能是一轮一轮的,对此我们认为是不可掉以轻心。


最乐观的估计,这个冲击要持续到夏季。这是讨论的第一个问题,短期经济表现。


第二个问题,对长期的经济影响


前文提到,去年大家担心衰退的危机爆发,这次疫情使担心变成了现实的存在,是不是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了?首先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次疫情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我们经济的脆弱性究竟在什么地方?


要讨论经济的脆弱性,我们必须从全球格局来展开。我们注意到,自90年代进入新一轮全球化,全球经济增速明显增快,全球贸易的增速快于经济增速,而全球金融服务的增速又快于贸易的增速,于是人们经常说这轮全球化表现为金融的一体化。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呢?


有三点原因。


第一,这一轮全球化是一个制度性的全球化。冷战结束,预示着全球对立的两个经济体是不存在了,全球各国无一例外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而制度的一致性也使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然后可贸易程度因此大幅提高。可贸易程度不仅体现为商品贸易的增长,而且体现为要素贸易的增长,于是出现了投资贸易自由化,出现了全球产业布局。


这样一个投资贸易自由化,也是传统所谓国际贸易体制,由关税贸易总协定变为投资贸易自由化的WTO。这种可贸易程度提高,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全球增速的明显加快。


第二,这样一个可贸易程度提高,造成了新的格局,就出现了全球的供应链、全球的产业链。这轮全球化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一个产业不再拘泥一国之中,而是横卧在世界各国之间。世界各国支撑这个产业链条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结点,而中国在其中得益最多。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但它两头在外。一个产业链条,加工环节在中国境内,市场在海外,原料在海外。这种全球供应链的产生是有效的节约资本,有效的提高效率,从而使全球经济增长加快。


第三,上述两条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方面就出现了全球供应链管理,表现在整个全球产业链条是生产过程扁平化。特别是服务外包的产生,使管理的重心不再是如何生产,而是供应链。这变成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架构不仅扁平化而且全球化。


上述这几个方面,导致了全球经济效率提升,也表示全球经济紧密一体化。第三点表现为在制度安排,特别在细微末节上的全球一体化。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全球出现了三个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的板块。


一是以中国亚洲为代表的板块,它是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于是形成了一个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以中国为例,你会看到,中国劳动力便宜,从而中国生产的成本就极低,中国的生产成本不仅低,并且质量不错,是因为中国劳动教育素质是不错的,至少没有文盲,于是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的工厂。


二是由于亚洲制造业的发展,对资源、对能源的需求在扩大,这也引致自由出口板块的经济增长,他们在物质上支持了这样一个全球化,同时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表现为贸易盈余急剧上升。


三是欧美板块,他们的制造业不太行,但是他们的服务业很发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他们把这个优势纳入了全球化,他们也支持了全球化,同时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表现为不仅是华尔街的收入在增长,也表现为美国的老百姓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为使全球资本流入美国,压低了美国的利息,使得美国老百姓更容易负债消费,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格局。


这个相互依赖的格局中间当然有它的问题,表现为全球经济不平衡。无论是亚洲的出口导向型国家,还是资源出口国家,都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对发达国家形成了贸易顺差。同时,发达国家为了对付进口上的逆差,用硬通货支持进口。首先是美元支付,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下的顺差,转化成发达国家用资本项下的支付,形成全球金融上的联系。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变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资本进口,两方面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在贸易项下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顺差,发达国家的逆差;在资本项下表现为发达国家的顺差和发展中国家的逆差。因为发展中国家最后把这些资本收入全部投入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间,全球是这么联系起来的。


08年危机使这个联系断了,为了避免危机,用加杠杆办法对付去杠杆,然后表现为货币的极度宽松,支持杠杆。但是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个现象,全球经济并没有因为货币宽松得到真实的增长。换言之,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仅仅是防止了更大的衰退,但没有真实的提升增长。全球增长是在2008年持续低迷之中。    


为什么产生持续低迷?如果中国消费在持续增长,那中国市场在持续扩大,并为全球所共享,中国对外开放为全球所共享,那么中国由此就在引领全球化,中国以此再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个格局不是一个零合的格局,而是会变成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格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中国居民收入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支持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居民收入提高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怎么提高居民收入,过去40年最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按照其他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的经验,中国也是一样的。过去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村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一个弱小工业部门劳动生产是比较高的,劳动生产比较高,提供的报酬比较高,农村低报酬的劳动力自然向工业转移,这就是工业化过程。它表现为工业在国民生产宗旨比重持续提高,同时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中国居民收入提高也是得益于这个过程。


但是在中国居民收入提高过程中间,我们注意中国城市化尽管按照工业规律在发展,但是它是扭曲的形式,就是城市还有很多的限制。一个最终的表现就是农民工还没有市民化,这些数额有2.8亿。你会看到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但是常驻户口人数只有40%左右,还有20%是农民工,农民工是在城市打工,居住在城市,但是他因为没有城市化,消费不在城市。


我们计算过,目前为止农户收入70%来自城市,其中最大头是城市务工收入。疫情发生以后,也会发现这个问题变得比较严重,扶贫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出外打工。务工收入是支持农户最重要的一个收入,但是农民的收入大头来自城市,消费却不在城市。农民人均消费在城市只占城市收入30%。剩下70%到哪儿去了?回到农村去,回到农村干什么呢?主要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新房或者扩建房子,但依然没有就业机会。于是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状况,农民有财产,没有财产性收入。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国的消费,扩大内需,就需要深化改革。


改革主要集中两点:


第一,是跟户籍相关的深层次改革。户籍制度不仅是户口登记制度,背后牵涉到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等,必须深化这个体制的改制。如果农民工在这方面享受到福利,真正市民化以后,他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他会把他的收入大多用到城市,他会像城里人一样,想办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在城市里购买汽车,想办法扩大收入,那么这就是二元社会开始一元化,并且以工业为主导,城市一元化的社会,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行为。


第二,跟此相关的第二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土地制度。我们注意到现在土地制度在松动,特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入市,这会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如果农民能够在城市定居了,他就不必考虑在农村投资了,农村的住房和农村的土地就可以转让,这会增加他的财产性收入,同时支持城市消费,改变他的消费行为。


于是我们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主的改革,可能是扩大中国居民收入最重要的一项改革。通过这项改革,使中国居民收入,尤其中低阶层的收入持续上升,那么中国市场会持续扩大,如果把这个市场分享给全世界,中国就会引领全球化。


从这个意义来讲,现在中国高收入社会人均差不多2万美元左右,2035年中国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也能达到这个水平。近10亿人口收入规模届时就是20亿美元,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换言之,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不能带着8亿农民进入现代化,于是这是中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五位一体,像农民的问题,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产等问题,必须五位一体的深化改革,才能支持农民收入持续提高。这是从长期来说,对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这次疫情的爆发以及全球化的新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不能再片面的挂在世界经济上,不能以出口导向为主,而是要转向内需实质性扩大和实质性的开放。居民收入提高是支持这样一个扩大和开放的必要基础。从对外贸易政策来讲,它也要求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政策应该是中性化,而不是一个要素流动性的安排。


第三个问题,防疫可能变成常态化


从这个意义来说,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体制也会发生表现。从全球化的角度,也需要对这方面做全新的安排,中国这方面有经验、有技术,也应该抓住疫情这样一个契机。特别是全球疫情在发展之中,和各国紧密合作,向各国提供中国的抗疫经验,也是巩固全球化,防止经济的脱钩,防止全球化的退化和收缩。


毕竟在过去40年中间,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间享受到红利。捍卫全球化,不仅仅是全人类的利益,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现在我们有这个能力,可以在医疗方面提供经验,应该不吝啬这种帮助,这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