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之势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宏观之势

疫情下的地方经济发展——盘活存量、用活增量、激活变量

发布时间:08月11日

大咖直播.png

今天的主题是《疫情下的地方经济发展与应对之策》,是个命题作文。


这次新冠疫情对我们国家的地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进一步拉大了地方间的差距。有些损失已经造成了,有些影响还在逐步的显现,但是这一切都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些冲击和影响在地方,在基层,在企业,在家庭和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得非常直接、现实和真切。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1、疫情对地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2、对于疫情和疫后的形势研判

3、疫情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疫情对地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这次疫情的冲击和影响,首先是来自抗疫过程中,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和支出。其次是停工停产带来的损失。三是复工复产以后,由于国外疫情的发展造成的订单减少。四是降薪、失业和企业倒闭。


可以说这些冲击和影响体现在刚刚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上。和去年同期相比,全国第一季度GDP下降了6.8%。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仅有的,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季度负增长的情况。进出口都是下降的,其中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


疫情的冲击和影响更集中的表现在财政上。相关资料显示,今年1-2月份28个省区市财政收支情况中,只有浙江和云南两个省同比略有小幅度增长,其他都是负增长。其中有11个省区市下降幅度达到了2位数,受灾最严重的湖北省下降幅度最大,1、2月份他们财政收入下降了31.3%。新疆、山西、黑龙江、陕西、内蒙古几个省区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


很多市县财政就更加困难了。地级市一个单位人员曾在网上说到,2月份税收只有几千万,下降了50%。地方留存一半,只剩下2000多万,支出包括公务员、事业编人员在内。财政需要供养的人群工资、社保等,需要2个亿,加上保障民生的支出加起来需要3亿。但是收入只有2000万,严重入不敷出,就是裤腰带勒的再紧,这个日子也很难过下去。


在我们国家的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大部分地方和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这时国外的疫情爆发了,而且快速发展,蔓延成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17号,全世界除了中国之外,有212个国家和地区有确诊病例,总数达到207万,死亡将近14万人。随着许多国家陆续封城封国封关,经济活动停顿、半停顿,企业停产,海运港口靠泊作业受阻,空运停飞停航,成本飙升,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海外客户纷纷取消订单。现在无单可接,无工可复的情况十分严重。现在有种情况,接到订单之后,有一些需要航运的,到处找航空公司都运不出去,非常困难。这对我们国家出口比重比较大的地区和进出口企业影响很大。


有些企业老板反映,停工的时候盼复工,睡不着觉。复工以后,订单减少,企业开工不足,而成本费用照样开支,企业很困难,就更睡不着了。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陆陆续续停工、降薪、裁员,甚至倒闭。1、2月份,两个月内广东倒闭的企业是30900家,在全国比重是最大的。因为广东进出口企业比重比较高,占全国倒闭企业总数的12.5%。可以说病毒无形,伤害无穷,疫情还在继续,损失还会扩大。


对于疫情和疫后的形势研判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危害之烈,范围之广,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它的危害程度也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次疫情不亚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在内的任何一次全球性危机。形势的发展、疫情发展严重程度确实超出我们的意料。


这次疫情和历史上历次危机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以往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大多数由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金融冲击三者之一引发。而这次疫情全球同时经历了供给、需求和金融这三种冲击。目前疫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快速发展蔓延,相当一些国家应对不利,大面积感染和致死的威胁与日俱增。


以美股、美债为代表的多年积累的一些泡沫,极有可能被这次疫情所戳破。前段时间美国股市十天之内4次熔断,石油价格暴跌。因隔离病毒导致的活动受限,全国的人员、货物、物流受到了很大影响,消费和服务业首当其冲,遭受重创。在美国无限量宽的带动下,全球货币大放水,主要国家的央行基准利率已经降到零附近。欧洲央行早已经开始负利率,主要国家的国债利率也已经降到了零,甚至是负利率。美联储和欧央行资产负债表均处于历史极高水平,所以调节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全球抗疫在缺乏互信的情况下,各个国家联手应对新一轮危机的难度上升,国际金融秩序将更加混乱、动荡和脆弱。


一场空前的全球性健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乃至于不少国家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正在酝酿生成。


目前,疫情在欧美国家仍然没有达到拐点。有人讲说“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国是上半场,世界是下半场,非洲是加时赛。”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印度、非洲这些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医疗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出现了疫情,由于他们监测跟不上等原因,实际情况要比公布的数据还要严重。所以一旦要出现大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疫情问题特别适用木桶理论这个短板效应。全球疫情结束不取决于结束最早的国家,而取决于最差,最迟的一些国家。另外也有专家和研究机构认为,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不是类似于SARS那样一次就过的事件,很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在南半球徘徊,今冬明春卷土重来,存在着这样的危险。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冠疫情阻挡不住人类前进的步伐,也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这次疫情更加彰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景目标和价值追求。


疫情过后,世界的经济格局必将发生一些新的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将会做出新的调整。全球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高级贸易、人流物流的方式也会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基于以上对形势的分析,我有以下几个判断。


一是疫情短期不会结束,它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全球经济步入衰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4号发布的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他们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经济增长率下降3%。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一次全球经济衰退。他们在1月份是怎么预测的呢?当时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是3.3%。短短3个月大幅度下调6.3个百分点,由原来1月份预计增长3.3%,变成为下降3%。


世界贸易组织关于2020年全球GDP有两个预测。乐观的预测,GDP下降2.5%;悲观预测下降8.8%。


对于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他们是怎么判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我们增长1.2%。世界银行基准估计就是2.3%,预计最差只增长0.1%,几乎是零增长。


国内研究机构的预测值,几家都不超过3%。因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增长幅度不会超过3%。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我们也大幅度降速。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将会进一步发展蔓延,全球贸易会大幅下降。


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贸易乐观预测下降13%,悲观预测要下降32%。过去几十年国际贸易增速一般是经济增速的1到2倍,自国际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增速有好几年低于经济增速。这些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复苏比较乏力,增长比较低迷的情况,各个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产业,保护本国就业。所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速反而低于经济增速。


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会缩短


已经有苗头显示,各个国家在趋向自建产业链。疫情下,货运、物流受阻,特别一些抗疫急需用品供应不上,会非常被动。


这次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太长的一些风险,发达国家更趋向于重建独立的产业链,特别是对于救灾抗疫等应急产品的制造。当然产业回归会是一个什么情况,现在还是很难估计。一些想法、要求,未必能够实现。因为产业链的回归不是简单的把工厂搬回去,它和这个地方的生产成本、产业配套能力有很大关系。


四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重塑进程会加快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全球化的方式、节奏、进程和相应的全球治理体系将会做出新的调整和变革。


五是我们国家将会更多的依靠国内市场


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时发力,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疫情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的建议是盘活存量,用活增量,激活变量,做好加减乘除。可以说这次疫情是所有地方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考题。


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严防严控。


内防输入,外防扩散。严防严控的关键是严在防控的意识,严在自控自律,严在日常防护措施。至于说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采取的过分严厉措施,应该按照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不能长时间停摆。作为一个地方来讲,也不能长时间停摆。必须根据疫情变化的情况,对过去的隔离措施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是抓紧复工复产。


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风险划分,即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高风险地区,差异化的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


三是加大政策力度。


现在各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一方面要把这些地方措尽快和尽早落实,落实到救助那些低收入困难群体身上。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实际需要,适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要培育好特色经济。


作为地方来讲,根据当地的资源、区位、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有利条件、优势,积极培养、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比如说发展地标性的一些农产品,地方的特色旅游。特色旅游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重复的,关键是怎样开发,把它利用好。


四是必须重视粮食安全。


今年全球火灾、震灾、蝗灾等灾害频繁,疫情下一些国家禁止粮食出口。非洲的两次蝗灾,灾情比较严重,面积很大。现在中东一些国家,伊朗、巴基斯坦等也发生了疫情。有人预测,今年春季雨雪比较多,夏秋季我们国家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粮食安全。从地方来讲,有一些是粮食主产区,且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千万不能弱化粮食主产区这样一个优势。


五是围绕发展好产业链的集群。


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产业门类,特别是制造业的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的链条比较完整,也比较长,而且这些产业链横向之间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即产业的配套互补性很强,是产业集群化的趋势。


这些产业链集群在我们国家来说,既是全国性的优势,也呈现着很多区域和地方性的特征。发展地方经济应该充分利用和扩展这样一个优势,又要稳胜的招商、引智、选资。引智是引进智力,选资是选择投资。


六是我们国家仍然是吸引外资的一片热土。


我们疫情控制的早,控制的快,率先走出了疫情,更加增添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实际上外资外商普遍看好中国这个市场。今年2月到3月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面对失业的情况,上海虹桥商务区首批重大项目集中进行云签约。一些知名的外商、外企踊跃参与,总投资额超过1200亿元,形势很好。各地都可以发挥我们国家当地的优势,稳健慎重的招商选资,加大智力引进的工作力度,特别是智力引进,得人才者得天下。


七是要保护好生态的环境。


经济越发展,收入越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金量就越高。各地应该按照主题功能区的分类,重点开发,限制开发,搞好地区的开发和生态保护。一些先发展地区、发达地区特别要加强污染的环境治理力度,该补的课一定要尽快补。欠发达地区、后发展地区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是越来越升值的最大本钱。


八是加快数字化转型。


地方政府和当地所在的企业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早转早主动。谁转得好,谁的实力就增长得快。大力发展地方的数字经济,既要注重发展数字化产业,更要积极推进产业的数字化,全面提升地方经济数字化的规模和水平。


数字经济两大块,一个是数字产业,包括硬件、软件;另外一个是传统产业、实体制造业。实体经济怎么样拥抱互联网,拥抱数字化,提高这些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这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数字化转型不仅包括经济、产业,同时包括社会、城市管理、政府施政等,所有方方面面的数字化转型。



九是改善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放管服”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点非常重要。很多企业投资不是看哪个地方减税让利的幅度最大,关键是看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怎么样,服务水平怎么样。我们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需要把它解决好,克服好,真正使企业和投资者放心、安心,待得住、公平。


从国家层面来讲,当前最需要做的是通过提高赤字率,扩大国债发行等措施筹措资金,加大补贴、救助、减免税的力度,帮助一些地方企业和低收入的群体渡过疫情带来的暂时困难。


财税体制是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牛鼻子,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和财税体制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财税体制从税收来说,是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要税种的间接税体系。间接税的比重,这些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还在60%多。而发达国家,他们是以财产税、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直接税体系。他们的比重跟我们正好倒过来,直接税的比重占70%以上。


间接税和直接税相比较,它有什么好处呢?应该说各有利弊,适应不同国家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间接税的好处是有利于稳定政府收入,直接税的好处是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后劲。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协同发展,我们的税收体制和税收体系,包括税种,应该进一步调整和改革。


疫情之下,乃至疫情之后的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盘活存量,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保护好生态环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盘活存量。要用活增量,稳胜的招商引智选资,加快数字和转型。激活变量,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要素市场,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做好加减乘除。加法就是增量,要多渠道采取灵活方式引智选资。对于优秀人才、优秀企业尽量吸引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要把当地的一些生产、营销纳入到大企业的营销渠道、技术开发体系里面去,与巨人同行,发挥大企业效应。所谓乘法就是激活变量,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市场模式创新,发挥乘数效应。所谓除法,实际上就是清理“僵尸”企业,清除各种障碍,影响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各种障碍。通过优化要素配置,真正把那些资源要素配置到优秀企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手中,在他们手里有同样的资源、资金消耗,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应、更多的效应,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这次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一些新的考验,同时也引发我们很多的反思和思考。今后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怎么进一步能够发展的更好,能够像钱学森老先生以前讲的那样,“把我们不是最优的局部整合成一个最优的整体”,这是一个大学问。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