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之势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宏观之势

2020年两会精神与经济政策解析(下)

发布时间:08月07日

大咖直播.png

有人用“短与长”这样一对关键词来形容今年的两会。“短”是因为此次两会召开时间只有短短8天;不到1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的;这份年度总纲也将面临后续最“短”的贯彻落实时间。


而在各项经济政策出炉的背后,谋划依然是长远的,包括66年磨一剑的《民法典》等,都将深远影响我们今后的生活。


“无和有”这对关键词也能部分反映我们全国两会的特点。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另一方面“有”的是什么?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失业率保持6%左右的目标,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参照。


此外,我们也看到两会中有一些经济政策的数字非常值得关注。比如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这两个1万亿元也将深远的影响今后的经济运行。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面对压力和挑战,两会重要的经济决策将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保民生,保就业”,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如何解读今年两会种种变化?

4

新冠疫情暴击下的资本市场

银河证券原副总裁、东方富海并购基金合伙人李树华


一场危机会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启。


我们现在特别焦虑,因为常常发现变化太大。但我们常常是高估一年之内的这些变化,低估十年大的趋势。


新冠是一个加速器,把很多事情突出了。从不好的角度,我们特别焦虑,但是从好的角度,它会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它会避免中国成为温室里的青蛙。这种外部压力有时候反而会避免让我们夜郎自大,某种程度上它是我们改革的压力测试师。


我们要彻底换位思考,美国为什么给我们那么大的压力?中美贸易的事情,这里涉及到面子、里子、长期、短期这些问题。


中美贸易战,我们的结论是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从中短期的角度,可能会给我们特别大的压力。但中长期的角度,可能反而会让我们在这个压力下重新出发,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高举区域化、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旗帜,然后跳出来。


在中国,为了大力发展自力更生的行业,技术是稀缺资源,它也是带动下一轮经济周期或者资本市场真正发展的核心资产。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我们最看重的有以下几个事情。


国家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制度资源。它特别看重几个周期,一是产业周期,一是信贷周期,还有货币政策、政治周期。从资本市场说估值的角度,除了政治和自然资源禀赋、制度禀赋以外,要特别关注产业周期、政治周期、信贷周期、货币政策周期和组织周期。


新冠大概率上没有改变大的趋势,但是它会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它可能会改变的趋势是什么情况?一是触发了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二是严重干扰了全球产业链;三是全球化变成去全球化,加杠杆变成了去杠杆,市场化变成去市场化。这三种如果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变化,可能就会改变大的趋势。


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下,中国能不能独善其身?新冠疫情大流行只是一个导火索,它的根源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存在的经济金融、社会脆弱性。新冠把这些东西全部加速爆发出来了。长期的量化宽松和低利率,让美国面临股市泡沫期,高债务杠杆,金融机构风险,还有社会撕裂四大危机。欧洲和亚洲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我们这次能不能顺势完成从“大财政”到“大金融”的转换,这里有一个“新基建”的内在逻辑。最重要的几个市场有房地产、股票、车市、汇率、“新基建”。“新基建”这些行业主要是靠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而房地产主要靠间接融资。能不能干脆化危为机,顺势完成从“大财政”向“大金融”的转换?


“新基建”真正的内在逻辑主要靠直接融资,靠投资银行,资本市场,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能不能完成中国从“大财政”向“大金融”的转换,完成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的转换。“新基建”除了所谓的拉动作用,实际上还有一个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大财政”、“大金融”、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在我们国家的作用。


我在所有的行业转了一圈,有比较深的体会。第一,民营企业真的比较难;第二,实体经济真的是比较难;第三,民营企业实体经济跟国有企业比,实体行业和金融行业比真的是难。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也真是比较难。这个是我自己这么多年在每个行业待了大概10年左右,关于一个转换贴身的体会。国家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个大的转换是需要的。


2020年投资节奏会更加缓慢,企业融资会更加困难。但是仍然是两个大的投资主题,一是消费升级,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这都是含在消费升级里面。二是科技创新,主要是新的行业产业升级,和传统行业数字化改造、资本改造。消费升级、科技创新仍然是两大投资主题。


资产配置的要点是什么?是跌的时候重值,涨的时候重势。如果整个周期是一个上涨的周期,你就要看它的科技周期在哪里?它的消费升级趋势在哪里,科技周期转换趋势在哪里?


挽救“国难”的是“国运”,全球化是百年国运之根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企业,这个转换我们是早晚都得过的。


新冠疫情对中国资本市场四重中期影响是哪几个方面?


第一,内需受到了压制。


第二,外需恶化。


第三,停工停产带来的供给冲击。


第四,疫情可能也会带来一些特定行业的增量需求。


全球产业链“承压”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是哪里?受损行业有中间件断货带来的涨价压力,主要是电子、机械、汽车、医疗器械。中国的供给、海外需求下滑,里面主要是家电、家具、玩具、服装、高科技零部件、光伏设备。受益的行业,比如说中国的需求,全球价格下跌。中国是大的必需品消费国,还有农业、能源储备。因为国外对我们医药行业的防疫产品需求,全球产业链“承压”里,制造业受益的行业和受损的行业都有。


短期任务就扩大内部需求,助复产、保就业,三个主题词。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是最重要的九个字。


过去所谓世界十大市值公司,一定是跟产业相关的,而现在十大产业肯定是科技。这个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产业发展的康波已经变了。在资本市场里面,你要盯着二战以后产业发展和康波轨迹到了哪里?我们产业投资的方向,还有大国之间博弈的方向,就是在那个方面。包括华为的博弈,实际上也是因为5G在这个产业康波里面,是一个最新的康波。


在不同的科技世界观里面,产业发展机遇和产业需求是不一样的。从1970年左右到现在,大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生产资料的变动,这是第一个三张网所产生的生产关系。第二个数字化生产所产生的生产资料;第三个是硬软件系统所构成的生产力。另外能支配万物的万有引力,这是它的底层逻辑,代表我们在资本市场里面一个全球科技的世界观。


“新基建”是什么?我们根据这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最内核是数字。


第二,电子化、智能化改造现有城市传统基础建设,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项目。


第三,在城市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配套应用。


第四,最外层实际上并不称得上为“新基建”,更多是补短板。如科技园区的开发,城市群内部的城际、高速铁轨,这需要科创板、创业板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这样我们看到它的重要性就是从“大财政”转向“大金融”,从间接融资转向比较直接风险承担方式里面的直接融资。


中国现在面临的几大陷阱,我们比较喜欢说的是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人口红利陷阱,还有修昔底德陷阱。从GDP讲,我们是第二大国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要真正在未来一百年建成现代化强国,就一定要跨越这三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这里面的基本结论是什么?大国崛起本身还是要靠内部需求拉动。有一个结论,大国内需促升级,小国赶超靠外需,供给能力不足,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建立还是要靠内部需求拉动,因为那么大体量的一个国家,去搭别人的车是搭不上的,你自己要变成能拉动别人的。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真的成为大国,终需靠内部需求拉动。另外我们国家的转型难点在哪里呢?我们转型难点是内需要主动扩张,几乎没有先例可以循。中国独特的转型之路,是主动扩大消费内部需求,然后做产业升级。


最重要的区域是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还有两个腹地。建立区域的协调特别重要,三个在前面的支点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间是郑州、武汉这一带,再就是成都、重庆、西安。这五个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区域,我们科创板、创业板主要的申报点也是这五个区域。


我们真正的路子在哪里?


第一点,坚持改革开放,仍然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要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第二点,做注册制改革和全面深改会议,还有再融资新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间接融资很难做的事情,是直接融资在科创板里面和创业板里面容易支持的事情。


今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叫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捕捉短板。


第三点,提升战略性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就是这么几个行业。


我的结论就是中国战略型新兴行业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踏踏实实去做,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一定是好的。


5

以科技创新构建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专门讲了“两新一重”的问题,第一个新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概念见诸于中央文件最早是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任务。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包括去年提了加快5G商用化步伐,IPv6规模部署,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等,信息技术建设和融合。实际上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应当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应对创新驱动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们科学院对这件事情的研究更早一点,09年发布过一套《创新2050科学技术是中国的未来》。当时就着眼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眼于我们国家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现在看来,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实际上就是描绘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带有“新基建”基本的初心和内涵。


我今天要给大家谈的就是在我们研究基础上,对“新基建”的内涵、特征、动力、体系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放在时代眼光来看,这样一个新型基础设施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走到今天,人类社会向数字化转型。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以及全球面对新的发展需求,“新基建”是时代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乃至向智能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必然要求。


“新基建”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它主要来自于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和需求拉动。


我们看到,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及其应用创新,在催生新一代基础设施。从中长期趋势看,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城镇化、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数字化转型是“新基建”持续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面向未来30年,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民生、新科技、新产业、区域发展、新能源、国家安全治理方面还有大量的“新基建”需求。


可以说“新基建”是一个基础设施代际要素,它表现在“新基建”面向全球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引领性的投资。


我们看到当前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促进基础设施体系的一种变革。同时,也在引发思想观念的一种转变,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和制度的一种变革。应当说“新基建”是近期稳就业、稳投资的“六稳”工作的重要抓手。未来15年我们要致力于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厚实产业基础,孕育科技创新,畅通经济循环,带动新消费,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同时更为我们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强国,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机遇,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一个战略任务。


在“新基建”当中,应当牢牢把握现代化强国建设这样一个战略性基点。发挥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优势,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力。


如果从支撑现代化强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我们可以把“新基建”概括为四种类型。


第一,狭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科技创新与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包括现代能源、先进材料和绿色智能制造等基础设施。像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光源、天眼,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这是从狭义讲,一类是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另一类是数字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第二,高性能的国家数字孪生体和国家支持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开放共享基础平台,保证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更加顺畅、安全、高效的流动,也使得我们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信息链等功能更加齐全。更加融通发展、安全可靠,减少资源错配和浪费,提升资源整合的运用效率,进而提升我们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三,从广义的“新基建”来讲,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新瓶旧酒,就是大家所讲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像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基础设施;二是旧瓶新酒,有系统性,指的代际飞跃特征的基础设施升级,像空间海洋的新型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拓展;三是新制度,也可以为新型基础设施,就是围绕国家发展新的发展理念、新的部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国家总体安全与治理现代化的设施,安全与治理标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


这三类广义的“新基建”赋予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新的内涵,能够更好的支撑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


“新基建”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呢?“新基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和需求拉动。要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理念要从有从一到零的原创心。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创新发展,以及从源头创新突破,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面向未来,培植发展新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我们看到组合创新和数字赋能是“新基建”的加速器。创新本质上是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基于数字基建,应该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资金流,形成上下游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政府可以通过创新和产业政策引导,支持有平台搭建基础,有长远生态需求,有创新带动能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提前介入“新基建”,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另一方面,开放共享是“新基建”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旧基础设施体系跃迁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新建、更新、改造、升级过程。


在这里重合科技、汇聚技术,作为基于多学科知识交叉,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新型科研范式,也在要求建设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支持基础设施。还有像补短板,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传统基建项目是有效投资项目。对于这些项目,它需要基于新科技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来提升广义“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比如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小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我们要和新的科技结合,从这个意义来讲它也会带有“新基建”的某些特征和特色。


我们要从一个更长的视野和视角,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视角看待“新基建”。大概可以把未来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勾画为十大方向:


第一,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是主导方向。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


第二,数字化科技基础设施是底层支撑。这里面主要还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具有工艺性的基础设施,像刚才讲的先进光源、散列中子源等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基础设施。


工程产业、社会及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来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支撑的技术体系,促进各领域、各区域科学技术功能产业及社会交叉融合,促进基础研究、数据密集型科研、业务研究和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有大众化创新、万众创业提供开放共享的基础平台。


第三,现代资源能源与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这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要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氢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特高压、核能、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网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多能互补,智能化调控的分布式可持续能源体系,来支撑能源革命和能源强国建设。


第四,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基础设施,这是制造业强国和质量强国的基础。这里面要建设材料供应与储备体系,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以及数字化工厂,智能化工厂及数字创新等基础设施。深度来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产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设绿色循环工业园区,智能制造网络等。


第五,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生物经济的重要基础,要建设符合未来生物经济发展需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物精准设计实验设施,工业生物设计师实验设施等等。形成了农副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储藏等设施网络。还要大力促进数字化赋能、大农业转型,将智能农业装备、高通量智能化精准重要技术集成体系以及传感器、自动化机器人和微型灌溉等设施融用于农业生产,支撑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智慧农业和生物产业。


第六,我们还要发展现代教育、文旅、体育与卫生健康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实际上是我们社会基础设施的主体。要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适老化”,就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基础设施适龄化改造,更多的惠及全民等。


第七,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新型基础设施,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包括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资源保护的体系,生物多样性,大气、水、土壤、辐射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污水、垃圾、固态废弃物处理等设施。


第八,空间海洋新型基础设施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的宝藏,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八类基础设施。要建设基于天地一体的地面设施和控制系统,极地科考站、数字地球大数据平台,来更好的拓展开发外存空间、海洋空间等等。支撑我们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地质强国建设。


第九,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现代化强国的安全基石。在这里面,要大力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构建军民融合,及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等等,反映国家总体安全观的物资技术、基础信息保障体系,确保国家工业控制体系系统、科技金融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安全。


第十,还要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实现“善治”的一个基础保障,包括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技术与标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化城市、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信息技术及服务平台建设等等,来深化政府政务服务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之中的数字建设和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提升国家治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新基建”投资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科技规律,明确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的角色定位,平衡好全社会的成本与收益,坚持全国一盘棋。对公益项目投资回报低、周期长的“新基建”,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体,统筹中央地方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对有良好投资回报的“新基建”,比如说5G、数据中心、数字基础设施以市场为主体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治理方案,效果设计和建造质量,由市场引导“新基建”发展方向,不盲目追究推陈出新,保护社会投资,获得合理回报。


各个地方应当充分重视“新基建”通用性和普遍性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做好优质项目的科学论证,打造更具科技含量、更能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智能升级,保障基本民生,促进新供给、新消费的“新基建”体系。


精彩点评与总结

IFF学术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


该怎么看待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呢?


4月17号,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说我们面临两个前所未有。一是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冲击前所未有;二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所以说这个形势还是很严峻,统一到总书记的讲话上来,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中国经济”。要“在危机中预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这次大家反复强调两个“六”,一是在危机之前,去年中美贸易战之后提出的“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是我们要“稳”。二是这次疫情之后,中央提出来的要“六保”。保哪些呢?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今年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提GDP目标,但是我们稳住了“六稳”,保住了“六保”,中国经济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


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呢?主要靠两个政策工具,一是财政政策,一是金融政策。关于财政政策,中央是怎么提呢?叫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怎么才能更加积极有为呢?


一是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给企业松绑,让他们能够轻车上阵。现在疫情面前,大家都很困难,政府的税收减少,也是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


二是多渠道筹资,赤字率从去年2.8%到今年3.6%,增加了1万亿。另外我们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还要发行地方债。中央政府多方面的筹资,使我们筹资能力总共达到10万亿。这个占GDP比例也在10%左右,所以我觉得中央这个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三是要优化支出结构,尤其要减少政府开支。


四是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这次特别发行了3.75万亿左右的地方债。通过这个办法,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是很大的支持。


五是扩大政府的抗疫支出。


这五个方面对政府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尤为,这是落实中央积极财政政策非常重要的抓手。


大家知道,现在全球美联储利率接近0,欧洲利率快到负利率了。然后美联储还做无上线量化宽松。现在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还有很强的政策空间,我们的利率比较起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目前在经济学界,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论,就是中国要不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什么叫财政赤字货币化呢?也就是说政府的赤字就是由中央银行印钱,给买下来,抹平这个债务。中国财政政策力度也很大,金融政策更加适度灵活,还有很多政策空间。我们财政赤字达到3.8%,也是历史性的突破3%的警戒线。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抓手,就是“新基建”。扩大政府支出,今年叫“两新一重”。政府的钱往哪儿投呢?“新基建”。潘教峰院长是国家高端智库的负责人,专门研究“新基建”,讲了“新基建”的内涵,发展的动力,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基建”内涵、特征、动力和体系做了非常详细的划分。他关键讲了这种“新基建”不仅仅是应急性的,是面向未来的。


未来我们要素市场要推动要素市场的改革,什么是要素市场?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五个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更多的要有市场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原来我们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然后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次要加快完善。这里面提出了全面改革开放举措,对我们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是长远性的。


5位专家对两会精神解析、解读,提出他们自己的研究观点,让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世界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当然还涉及到外贸、创新相关的形势和政策,有了非常好的认知。对大家未来的工作、抗疫,个人事业、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应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