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之势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直播 > 宏观之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刘世锦:以创新驱动减碳增长和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02月17日

640.png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以下为演讲实录


本文是刘世锦先生在2022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年会上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祝贺这次论坛的召开,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提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也特别强调,要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怎么来落实二十大这些提出的任务?我们现在需要认真的考虑一下增长和减碳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人均碳排放已经达到7吨以上,尽管还有不到十年的碳达峰时间,但是排放空间已经不大,另外一方面,2035年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三到四万美元,本世纪中叶还要争取达到六到七万美元,也就是前沿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现在尽可能像老牌发达国家走高碳排放、高增长的道路,也不能可能走低碳排放低增长的道路,我们只能选择低碳乃至零碳排放,同时实现较高增长的第三条道路,应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中如何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段时间一度出现为了实现减碳指标拉闸限定甚至停工停产等等现象,实际上都是这种矛盾的反映,也是我们当前稳增长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里我就想提出一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的绿色转型应该走一条什么道路?我们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中有所借鉴,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要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新的变量、新的事物、新的具有增长活力的一些元素开始的时候个头小、影响弱,但是它活力强、成长空间大,逐步由配角转化为主角,比如民营经济开始的时候是拾遗补缺,现在是五六七八九,对外开放开始的时候也是在少数地区三来一补,现在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和投资大国,中国的能源和经济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由目前不到20%增长到80%以上,是一个增量逐步取代现有存量,从而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减碳类型:


第一是衰退类减碳,就是少生产甚至不生产减少甚至停止碳排放,拉闸限电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是我称之为增效型减碳,也就是通过提高碳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我们这么多年的节能减排大多属于这种;


第三是创新型减碳,就是指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比如我们有风光水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发电。所以绿色转型的核心就是绿色技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这个绿色转型就是一个换技术,大规模系统性的换技术,实现绿色技术对现有技术的替代。


绿色技术应该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有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第二是少排放或者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第三是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竞争力,低成本,这是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一把钥匙或者说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的下降,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是一把钥匙。


我提一个重要的概念,创新型碳替减,就是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也可以称之为替代型减碳,也就是运用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在获取相同产出情况下与原有的高碳生产方式相比所减少或者抵销的碳排放量,比如每千瓦时发电,碳排放如果用燃煤发电的话它的排放大概是一千克或者多一点,光伏是三十克,风能是十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燃煤发电改为光伏或者风能发电,碳替减的量分别是970克或者990克,减碳的同时实现了增长,把两者的冲突关系转化成一种互补或者协同的关系,增量部分的碳替减可以降低全局碳排放的强度,存量部分的碳替减可以降低全局的碳排放总量,这就是所谓碳减排的双控,一个是总量一个是强度,创新型碳替减都实现了,所以它是重要的抓手。


以往我们对碳替减这件事情理论上政策上实际工作中都关注不够,缺少相应的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所以我想下一步我们可能在重视增效型减碳同时,衰退型减碳也不能再搞了,增效型减碳还要重视,但是它空间不大,应尽快把创新碳替减纳入碳减排的核算体系,力争减碳与增长双赢,各地应该加快制定以碳排放双控为目标,减碳与增长双赢的五年规划和愿景规划。


这个规划的要点包括就是增量部分进行技术替代,存量部分原有的增效型减碳还要继续推进,实际上把增量中间的碳替减和存量中间我们要完成的碳排放就是减碳任务互相是可以有一个交换的,可以有一个总的交易,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增长加快,具体来说就是各地应加快落实二十大要求,以碳排放双控为目标,制定新技术、新产业在增量和存量有序替代,发挥已有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增长潜能充分释放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引导经济社会积极平稳的绿色转型。


我认为下一步我们要转向一个以创新型减碳为主的进取型减碳战略,具体有三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创新的碳替减市场,这个市场既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的产品,也可以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能够产生碳替减的产品,还可以包括森林碳汇等其他负碳技术产品,当然也可以包括个人消费的碳排放权交易。起步阶段各地可以向各自实际发展,先搞一个碳资产池或者绿碳银行,可以在本地区内部首先把交易结果互认,形成一个地区内部粮票,但是对外仍然算总账,如果搞得好的话可以向外地或者全国范围之内推开;


第二个支柱是形成一个区域自主减碳责任体系,碳替减产品需求到底从什么地方来?关键还是要落实现有的减排任务,我们应该把全国性的减排总量和强度任务分解到各个省市区县甚至开发区层面,形成可追溯的减碳责任要求,区域和企业的完成减碳任务可以有三个途径,第一自身直接减排,第二可以生产创新型碳替减产品,第三如果上面两条做不到,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购买创新型碳替减产品。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和减碳责任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我觉得我们整个减排工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会逐步转向以碳排放双控的格局,区域和企业可以从各自实际出发。


减碳将来是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事情,能者多减,通过交易实现区域总体减排目标,各地正在建设低碳零碳园区和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创新型减碳收益,并不会因为先减排吃亏。


第三个支柱是要加快建设碳核算碳账户的微观基础制度建设,包括企业的碳账户,个人的碳账户,地区的碳核算,同时要加快推广ESG的评估。这方面还是技术工作,应该有一些专业性的机构进行,政府主管机构要由直接审批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者,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金融机构怎么支持绿色转型,首先是跟地方政府合作搞规划,第二是绿色融资的重心应该转向绿色技术增量和存量的替代,第三为碳替减交易提供支持,第四加强推动碳账户、ESG等基础制度建设,最后借助创新型碳替减开发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


做这些事情包含两个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政策创新,各个地方还是要调动积极性,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要摸着石头过河,多有一些做自选动作的空间,海南和三亚在绿色转型中具备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条件,可以先行先试,给出一定的探索空间,取得成功经验后可以向更大的范围乃至全国推广。谢谢大家!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资本市场50人论坛

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邮箱:contact@fushengjinke.com

电话:010-8302 0278

COPYRIGHT © 五十人资本市场论坛(深圳)有限公司 www.cm50.org.cn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07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