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直播
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特色产业,促进产城人文融合,集约高效空间等特点,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特色小镇建设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领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促进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实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七部分: 1、抓特色小镇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2、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3、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 4、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5、当前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6、如何规范管理特色小镇建设 7、实施“千企千镇工程”,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 一、抓特色小镇建设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经验起源于浙江。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是在新型城镇化领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 浙江省抓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是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济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结。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要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化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要“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 今日浙江的特色小镇,就是按照当年习近平同志的要求,聚集块状经济、打造特色产业形成的。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突出空间高效。“形态小而美”是浙江发展特色小镇的空间准则。首先是形态非镇非区,既不是土地面积大、行政功能全的建制镇,也不是产业庞杂、工厂密集、产城分离的传统产业园区。其次是小平台高效率,立足3平方公里左右小区域打造小型产业集聚区升级版,最大限度汇集先进生产要素,最高效率利用土地空间,大幅提升亩均效益,形成“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有效探索。2019年,浙江省级特色小镇以全省1.8%的建设用地面积,贡献了全省7.9%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6.5%的税收收入。 二是突出产业特色。“产业特而强”是浙江发展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首先是专注于细分,每个特色小镇选择一个最具优势的细分行业作为主导特色产业,深耕细作培养行业“单打冠军”。其次是专注于高端,推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发展,或立足原有基础改造升级茶叶、丝绸、黄酒等传统产业,或“无中生有”地培育集聚物联网、地理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再就是专注于创新,建立研发服务、创新孵化、人才引入、金融导入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2019年,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平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2家,占全省总量的12.7%。 三是突出功能融合。“功能聚而合”是浙江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叠加现代社区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建设4公里教育圈和15分钟医疗圈,努力引来人、留住人、做活特色小镇。其次是叠加文化功能,挖掘特色产业衍生文化,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每个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和文化印记。再就是叠加旅游功能,结合地形地貌和产业特点,科学设计形象风格和建筑形态,按3A级景区标准建设“颜值高、气质美”的特色小镇。2019年,浙江特色小镇旅游接待人次高达1.9亿,超过一半的特色小镇创成3A级及以上景区。 四是突出市场主导。“机制新而活”是浙江发展特色小镇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力军,激发企业投资热情、引导企业落地项目,要求每个特色小镇明确投资主体、非政府投资占比不得低于70%。2019年,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1.3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高达74%。其次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当好“谋划者、改革者、服务者”,重在编制规划、确立标准、出台政策、建设公共设施,重在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改革为突破,凡与企业相关的改革率先在特色小镇实践,依托“小镇客厅”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近年来,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浙江已有命名特色小镇22个,创建类特色小镇110个,培育类特色小镇62个。浙江已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风向标,“特色小镇看浙江”成为全国共识。 (二) 发展特色小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先行城镇化的国家从未遇到过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妥善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我们不可能照抄照搬西方囯家城市化的模式和办法,让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集中到大中城市,因此,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提升质量,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所在和内在要求。实现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绝不只是简单的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包含在城镇化率数字里面的城镇化质量问题。 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看实现城镇化之后,广大市民是否过上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如果我们把着力点只放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上,就很难保证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市民化以后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仅如此,如果让数亿农民工无序涌进大中城市,还会引发原有城市居民与新市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降低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正是我们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离农民最近,市民化成本最低,就业也最方便。 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和战略选择。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比较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则相对成为短板,为了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着力补这两块短板。而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最大潜力就在于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三) 发展特色小镇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镇化规律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经济规律和城镇化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正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规律来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是,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非镇非区的产业集聚平台,正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特色小镇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果。因此,发展特色小镇也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 Northam提出了著名的Northam曲线,他把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初期,城市人口在30%以下。工业化开始起步,吸纳劳动力有限,城市化速度比较缓慢。城市化中期,城市化水平在30%到70%。工业化高度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新增劳动力主要靠第三产业吸纳,城市化进程趋于平缓。 根据这一理论,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是城镇吸纳劳动力最多的时期,也是大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城市负担加重的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把握这一规律,不注重减轻大中城市负担,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从而影响城镇化的质量。因此,在我国城镇化中期,必须充分注重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四) 发展特色小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思想。从新型城市化到城镇化,再到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和城镇建设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早在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作出了更加明确的部署:“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强调找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着力点和目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018年9月21日,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再次强调,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发展特色小镇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2015年1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报送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二、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一) 特色小镇是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一是特色小镇有利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特色小镇凭借新而活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对较低的土地、住房、劳动力等成本,更容易在一个小空间内集聚要素和特色产业,有利于激发新经济发展活力,培育形成供给侧小镇经济。 二是特色小镇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大部分源于地方传统产业,从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都是以原有的块状经济和村镇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的形成,有利于承接大中城市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特色小镇有利于大中企业发展新项目,拓展新空间。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大中企业逐步从原有的城市边缘或郊区变成了城市中心或城市繁华区域,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城市负载过重,职工生活不便。发展特色小镇,有利于大中企业开辟新天地,发展新项目,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特色小镇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吸纳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特色小镇多数地处城乡结合部,有利于吸收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承接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任务。 二是特色小镇有助于完善我国城镇体系和城镇格局。由于特色小镇“聚而强”的产业特征,它可在各类大中城市和建制镇周边发展,担当完善城镇体系的重要角色,目前建成的一些“市中镇”、“城郊镇”、“园中镇”、“镇中镇”就是明显例证。因此,特色小镇对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格局具有一定作用。 三是特色小镇能够有效承接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试点和试验。一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可以在特色小镇先行先试。 (三) 特色小镇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特色小镇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 一是特色小镇能够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特色小镇是城市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一些特色小镇是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地。这些产业和生产要素对特色小镇周边的乡村产业发展起着拉动和优化作用,在拉动和优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特色小镇能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可以带动周边乡村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周边乡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特色小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上,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一头连接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另一头连接着乡村基础设施,同时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发展。 三是特色小镇能够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特色小镇处于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和企业入乡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特色小镇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新型生产生活空间,吸引大中城市的生产要素向小镇流动。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因其较低的迁移成本,是农村转移人口的理想吸纳地,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向其流动。 四是特色小镇能够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一方面,特色小镇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业休闲、农产品商贸等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农村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 特色小镇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特色小镇不仅具有产业集聚功能,同时还具有文化传承和保护功能。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从国际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和历史来看,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特色小镇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载体。 一是特色小镇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我国许多传统文化、传统人物、历史遗迹、文化典故,由于没有形成聚焦和合力,尚未形成独特IP,特色小镇正是要聚焦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人文基础而发展。 二是特色小镇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深度融合。有的地方仅靠一个文化景点,一个故事传说,并不能带动一个特色小镇的形成,但是,如果有传统文化+实体产业,并形成文化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特色小镇就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五) 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 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一是特色小镇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特色小镇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形成产业集群、城镇生活圈,为周边农村发展带来新业态,注入新动能。 二是特色小镇能够为乡村振兴强化产业基础。特色小镇联结着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是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的集聚地。特色小镇的农产品消费和就业需求拉动农业产业发展,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是特色小镇能够为乡村振兴美化生活环境。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特色小镇与周边农村的产业对接、生活方式对接、治理方式对接,使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因素,实现城乡之间在文化、社会治理层面的交流融合,这对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也是现代化在乡村持续推进的重要基础。 四是特色小镇能够为乡村振兴融合产业链条。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来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特色小镇,可以发挥其平台集聚作用,吸引工业和服务业的进驻,推动小镇周边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质。 (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立足一定资源禀赋或产业基础,集聚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具有特色文化、特色生态和特色建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平台。 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必须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空间要素。通常是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产业集聚区。既不能把特色小镇的空间无限扩大化,比如有的地方把特色小镇地域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也不能把特色小镇地域狭小化,例如,有的地方把几百亩的房地产项目也冠以特色小镇名称。 二是产业要素。这是最核心的要素。尤其是产业要具有独特性,高端性和鲜明特色。 三是文化要素。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小镇,只是建筑物的堆砌。 四是生态要素。要具备良好生态环境。 五是生活要素。要具备便利、优质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条件。 (二) 特色小镇区别于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占地规模和人口经济规模上,还体现在管理和运营体制上。特色小城镇是基层行政单元,履行着一系列的行政职能,有一套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管理和运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三) 特色小镇区别于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是指以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聚、推动园区所在地经济发展等重要使命。产业园区通常包括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特色小镇不仅强调产业集聚和经济功能,还强调产、城、人、文融合,强调宜居宜业的结合。 (四) 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实践中,出现了对特色小镇概念的误用、滥用现象,如把行政建制镇当成特色小镇,把不符合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的经济体或经济组织当成特色小镇,甚至把一些房地产项目宣传为特色小镇。所有这些引发了概念混淆、认识混乱和大量负面舆论。我们绝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等戴上特色小镇“帽子”。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和其他经济社会现象一样,特色小镇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这些规律和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上。 (一) 遵循规律,质量第一 一是要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挖掘当地内在优势,注重内生型和自发型特色小镇培育,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 二是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不下指标,不搞平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布局,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要求,注重特色小镇建设质量,不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不急于求成。 (二)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照抄照搬别的地方的经验和模式。要科学把握浙江可借鉴的经验和可复制的做法,合理借鉴其发展理念、精神实质和创新精神,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各个地方要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要立足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 二是要防止重复建设,千镇一面。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 (三)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一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营造制度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和过度干预,使特色小镇建设过程成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四) 统一管理,奖优惩劣 一是把握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两手抓”。 二是防止政出多门。要依托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对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统一管理,以保证特色小镇建设方向正确、政策统一、发展规范、保障有力。要建立奖优惩劣机制,挖掘特色小镇典型案例,予以表彰奖励,淘汰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引领全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五、当前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承接改革探索试验,是当前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 准确把握发展定位 一是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把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命名为特色小镇。 二是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它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 三是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进行培养发展。 (二) 一是要聚焦行业细分门类。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重点发展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森林、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打造行业“单项冠军”。 三是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三) 促进产城人文融合 一是叠加现代社区功能。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建设15分钟便捷生活圈。 二是叠加文化功能。挖掘工业文化等产业衍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建设展示小镇建设整体图景和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间。 三是叠加旅游功能。加强遗产遗迹保护,因地制宜开展绿化亮化美化,打造彰显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四)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一是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 二是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鼓励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发展特色小镇,实行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探索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 (五)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结合主导产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创业者和劳动者技能素质。 二是发展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强化场地安排、要素对接等服务功能。鼓励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入驻特色小镇或延伸服务,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入驻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化合作,拓宽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商业渠道。 (六)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一是健全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提供标准厂房和通用基础制造装备,降低投产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二是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健全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完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 (七) 开展改革探索试验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因地制宜建设便企政务服务设施,有效承接下放的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允许特色小镇稳妥探索综合体项目整体立项、子项目灵活布局的可行做法。 二是开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鼓励建设用地多功能复合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稳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 三是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谋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相匹配、财务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六、如何规范管理特色小镇建设 全国的特色小镇建设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为了防止特色小镇建设变形走样而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和负面舆论,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来规范特色小镇建设。 (一) 实行清单管理 一是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择优予以倾斜支持。对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清单,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清理或更名。 二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特色小镇信息库,加强对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 (二) 强化底线约束 一是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二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 三是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原则上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 四是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在充分论证人口规模基础上合理控制住宅用地在建设用地中所占比重。 五是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重大灾害治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 加强激励引导 一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普适性操作性指引,引导培育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中长期融资支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 三是鼓励地方通过安排相关资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发展予以支持引导。 (四) 及时纠偏纠错 一是对主导产业薄弱的,要加强指导引导,长期不见效的要督促整改。 二是对违法违规占地用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及时制止并限期整改。 三是对投资主体缺失、无法进行有效建设运营的,以及以“特色小镇”之名单纯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要坚决淘汰除名。 七、实施“千企千镇工程”,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 (一)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背景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拉开了我国“千企千镇工程”的序幕。之所以要联合实施“千企千镇工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建设特色小镇、小城镇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务必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二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特色小镇的目标和任务。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三是深入研究了国际国内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律,认真总结了近年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 (二)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目的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搭建小镇与企业主体有效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镇建设,共同推动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促进镇企融合、共同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优质企业与特色小镇的双重资源优势,开拓企业成长空间,树立小镇特色品牌,实现镇企互利共赢。 三是充分调动全国小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小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推动小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 四是创新小镇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提供公共服务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三) 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以建设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为目标,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充分整合政府、企业、银行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合力。 二是重点聚焦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三是建立以“一网、两库”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平台,搭建镇企合作平台。 四是镇企结对树品牌。培育特色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一企带一镇,一业兴一镇。 五是推广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大中企业与小镇结合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带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六是完善政策支持。实施“千企千镇工程”的小镇和企业 可以优先享受有关部门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各项支持政策,优先纳入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将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模式给予金融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将加强服务和指导